不过,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是否奏效仍没有定论,国内少儿编程的课程标准何时出台也缺少准确的时间点。对于少儿编程市场的玩家而言,如何让市场从小风口成长为大风口,除了创业者的不断试错和投资者的摇旗呐喊,还需要一些中国式的玩法。
在芥末堆主办的GET今教育科技大会上,网易卡搭编程负责人曹智清认为少儿编程还处于幼年期,并直言少儿编程的发展离不开*主导。这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商业化的答案,却是个适合中国市场的办法。
少儿编程的小风口,几乎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一手缔造的,倘若大部分省份将编程加入青少年的必修课,少儿编程的黄金赛道似乎不会有太多质疑。编程教育从非刚需到刚需,改变的不只是家长花钱的态度,还有一整套的教育体制,比方说编程课的普及势必要调整数学课的教学,大学课程中才涉及的“贝叶斯定理”可能要深入浅出的灌输给中学生们。
简而言之,编程在公立学校下沉的速度,左右了少儿编程往前走的快慢。
另一个玩法可能是以比赛促发展,“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就是一个例子,前后两年作品提交数量的15倍增速,不难印证家长们对于类似比赛的热情。
较为理想的方案是设计好比赛机制和级别标准,一是增加编程的生命周期,如果钢琴课程没有比赛定级,恐怕不会有今天的疯狂;二是扩大比赛的市场影响力,逐渐向县市级比赛渗透,创造“应试培训”般的行业机会;三是让比赛成绩逐渐影响升学之类的核心痛点,尽管门槛很高,却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方式。
当然,一切美好希望的前提是:少儿编程可以跳出粗狂生长的局面,在鸡汤式的洗脑外,让家长感知到编程教育本身的价值,可能是教给学龄期的孩子玩乐高,可能是让孩子编程过的机器人跳舞,也可能是启蒙还在在算法上天赋……好在已经出现了网易卡搭之类的在线平台,也有童程童美等巨头背景的线下培训,以及优必选等借助编程机器人切入市场的跨赛道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