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说话,会怀疑孩子是不是自闭症,但有可能他只是语言发育迟缓或者语言障碍。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自闭症和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
从专业上来说就是“任务分析或目标分解”,通俗讲即: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一步一步向最终目标前进。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在遇到问题时,把其中的难点找到,然后针对难点进行分步骤解决。而不是非黑即白一刀切,即出现问题时,只想着把它搞定。
时间、难度、距离、数量、程度、大小等常常是分解难点时可以参考的几个方面。
比如:
孩子不能安坐,那就从坐1分钟、3分钟、5分钟开始,慢慢延长时间;孩子不喜欢吃西兰花,那就切成小小块让他尝试,一点一点增大;孩子害怕某种声音,可以把声音开小一点,慢慢增加音量……
这些都是常见的操作。
举个例子。
10年前,我接触了一个6岁的孩子,他只接受在卧室床旁边的地上拉大便,妈妈非常痛苦,尝试过很多种办法,强迫的,用药的,连哄带骗的,都没成功。
后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成功了。
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①允许在床旁边的地上拉大便,但放一张指甲盖大小的纸片;
②把纸片逐渐增大;
③把纸片换成塑料片;
④塑料片逐渐变成塑料小盆;
⑤塑料盆逐渐变成儿童马桶;
⑥儿童马桶位置逐渐拉远与床的距离;
……
经过2个月的努力,孩子从只接受在卧室里床旁边的地上拉大便,到可以在卧室门口的儿童马桶里拉大便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注意:
上面提到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不能着急,要给孩子充足的适应时间。
执行第1步是最困难的,如果孩子不能接受,甚至可以再减少纸片的尺寸。
然后,我们再来说“使用强化”。
“行为的习得靠强化”,这句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在解决问题和建立新行为时,强化是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在强化的使用上,我也简单说几点:
01.有效。
家长常常说,“我夸奖孩子了。”但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夸奖并不等于奖励。就像老板总是夸你,可从来不发奖金或者升职,那你还认为夸奖是奖励吗?
有效,一定是要对孩子的行为有增强作用,也就是说,你用了这种强化方式,孩子下次出现此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建议:在建立孩子新的行为时,对孩子挑战越大的,我们使用的强化程度也要越高,这样才越有效。
02.及时。
强化越及时,越有效。目标行为发生后与得到强化的时间间隔越长,效果越差,反之,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所以,我们在孩子出现目标行为时,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强化物给孩子。
千万不要孩子做对后,再不紧不慢找强化物或者承诺周末带他去吃肯德基。
记住:孩子做对后0.5秒内给孩子强化物。
03.准确。
准确是指家长要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该强化/奖励的。错误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那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会增长。
所以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目标,明确我们的预期反应,也即明确我们的强化标准。
例如:
呼名反应这个目标,我们的期望反应是孩子听到叫名字能看向对方或者答应“哎”,孩子没有看向对象只答应“哎”也是可以强化的。
但,如果孩子看向对方的同时打了对方,这时就不能强化。
04.不贿赂。
哪些行为称得上贿赂?
1.很多时候,家长或新手康复师很怕孩子哭闹,上课时非常小心谨慎,上课之前就告诉孩子你不哭不闹就能得到***;
2.或孩子哭闹之后直接用孩子的强化物哄孩子;
3.孩子哭闹时拿出吃给孩子说:“别哭,不哭就给你吃。”
这三种方式都是错误的,这样操作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正确的做法是:
新手家长或康复师,给孩子上课时要见好就收,孩子情绪好的时候赶紧结束上课,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多给孩子强化,或者上课之前提前告诉孩子我们要做什么、做多少就可以得到奖励。
强化是ABA的核心策略,用好强化,效果事半功倍。
以上分别讲了“循序渐进”和“使用强化”两个策略,但在实际干预中,如想要教授孩子一个难的目标时,我们常常需要把这两个策略结合。
举个例子:
有个孩子非常抵触剪头发,每次都是家长趁孩子睡着时偷偷地剪,之后,我们采用了“循序渐进,使用强化”的原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分析得知,孩子害怕剪头发的主要原因是接受不了电动推子的声音和在头上震动,所以让孩子接受声音和震动很重要,于是我们把这个问题分解:
①电动推子在孩子能接受的一段距离外打开(让他看见,但不靠近);
②在孩子接受的前提下慢慢靠近孩子;
③让孩子尝试触摸或者拿着;
④在孩子背后打开电动推子;
⑤在孩子头顶打开电动推子;
⑥尝试给孩子理发,只推一下;
⑦电推子在头上推的次数逐渐增多。
以上均是在孩子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使用强化,即每一步执行成功,就给孩子强化物,如孩子喜欢吃的零食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孩子终于接受了在家剪头发,后来甚至可以去理发店剪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面对自闭症孩子问题时,记住这八个字,尝试这样去操作才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