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迟迟不开口说话,家长们都会很着急。相信学了一些干预知识的家长都知道,开口说话急不来,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前面的基础打好,也就是语前技能。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一些语前技能的学习技巧,特别适合还没有出现单字的儿童。
听不懂指令:不明白究竟要去做什么;
指令太难:下达的指令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无法独立完成;
动力不足:孩子不喜欢让他做的指令,失去完成动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那个拿来”,“把这个拿来”等诸如此类虚泛的指令,往往会让孩子们无所适从。
在给孩子发指令时,要避免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尽量完整具体的说清楚指令的内容:
比如:放在桌子上,坐在凳子上。
自闭症孩子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太长的指令,他们可能无法听完注意到指令的关键词,或者注意力无法维持听完整个句子。
所以尽量用简短的语言,让孩子清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那他们忽略指令的行为就会减少。
2.指令要正向
很多自闭症孩子理解否定词语的能力有限,有时候家长告诉孩子不要乱动,他们可能会理解为要“动”。
即便是我们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也要给他们指明一个替代性方案,告诉孩子要做什么。
比如:过马路时我们不希望孩子跑时,不要说“别跑”,而应该说:“牵着妈妈走”。
从理论上来说,正向指令也是一种输入性语言,把行为和对应语言关联起来,有助于孩子形成关联记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频繁对孩子发出禁止的指令,也容易引导孩子的抵触心理。
3.注意音量;语气;语速;距离的影响
要*孩子能够听到的距离内,用合适的语气发出指令。
比如教孩子笑一笑时,我们也可以面带微笑,或者用肢体做出微笑的动作,让孩子明白笑是怎么回事。
有时候,我们着急带小朋友出门,喊小朋友穿鞋时,难免语气焦躁,发指令时*避免带上情绪。
4.确保获取孩子的注意后再发出指令
发指令前,如果没有获取孩子的注意力,那指令就是无效的。
所以,发指令前,需要提前清除可能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干扰物,减少环境噪音,例如,中午吃饭时间,先关掉家里的摇滚音乐,再对小朋友说,“来吃饭了”。
确保孩子听到了指令,观察他们的理解和执行结果。
此外,发指令时,大人的视线也可以和孩子保持一致,如果孩子能一字一句观察到父母的言行,他们听指令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5.发指令时,要避免用问句
如果妈妈经常用我们“吃饭好不好?”等疑问句来表达“我们去吃饭”的指令,可能会引起孩子对疑问句的理解混乱,要尽量避免。直接用陈述句:去吃饭吧。
7.完成指令及时给与强化
在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中,强化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外在强化和内在强化。
外在强化:当孩子完成简单指令时,立刻给与表扬,或者奖励孩子喜欢的零食、水果、绘本等。
内在强化:当孩子完成复杂指令时,不时加入简单的指令让他们完成。
*每一次指令互动中,有75%的事件有用于强化物配对。让孩子逐渐意识到,完成指令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除了下发指令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他们的内心。
试想一下,当我们辛苦*而不被领导认可时,内心难免会痛苦委屈。
自闭症孩子不会恰当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当他们不被理解。而我们又不能按照他们理解的方式给与指导,内外交困,他们的内心也一定充满了憋屈。
因此,在给孩子下发指令时,我们可以多观察一会,多一点等待,多一些尝试。对自己和孩子有信心,不能孩子还没有尝试,我们自己就先泄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