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古代的风俗礼仪有哪些?

190人已阅读 2020-10-28 23:47:56
导读 今天小编从什么是封禅?什么是宗庙?古代礼器有哪些以及古代宫室建筑要遵循什么格局等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国学知识:古代的风俗礼仪有哪些?
个人礼仪培训 企业礼仪培训

新闻详情

2020-10-28 23:47:56
国学知识:古代的风俗礼仪有哪些?

 一、什么是封禅?封禅*括哪些仪式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指筑土为坛祭天,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祭上帝,表示受命于"天"。"禅"指祭地,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如之云山、亭亭山举行。实质上封禅是一种具有政治目的、又带有神秘特点、非宗教性的祭祀活动。
  封禅产生于什么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而马端临在他的《文献通考》中则认为,封禅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巡行各地,率领车驾、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礼时,那些儒生议论纷纷,有人说古代天子封禅要用蒲裹车轮的"蒲车",以免损伤山上的土木草石;有人说要扫地而祭,下铺用麦秸做的席。所说互相矛盾,难以实施,秦始皇由此将随从的儒生全部撤退,自定封禅的仪式。
  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但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这是因为天在上,地在下,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
  封禅的仪式不但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记载。进入君主专制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
  在封建社会,到泰山举行过封禅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但宋真宗以后,封建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基本上就废止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成了北京天地坛,此后,天地坛取代了泰山,成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祭祀"社稷"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是土神,"稷"为谷神。中国向来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农业文明的国家,土地和庄稼被认为是人类世代赖以生存的根本。古语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土地,那么,人便没有立足之地;要是没有谷物,人就没有食物果腹。
  没有了土地和粮食,人们便不能生存,也就更不可能有国家,所以,"社稷"一词便成了国家的象征,有时更用于指代"国家"。
  封建帝王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土神和谷神的活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就是明代皇帝为祭祀土谷两神而修建的。坛上划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并分别铺以青红白黑黄的"五色土",立在坛中央的石柱,被称为"江山柱"。
 二、什么是宗庙
  宗庙,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天子、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它对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及其世袭统治有极大的维系作用。
  宗庙中设有先祖的牌位,还供有祖先的遗像,以便后代子孙瞻仰。我国儒家文化以孝亲为人伦之本,孝亲又以崇拜祖先为基础。为祖先立庙,就是因为后人相信,祖先之灵可以保佑子孙,因此,立庙祭祖,代代相传。
  在古代,立庙祭祖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都可以进行,但庙制却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以体现尊卑秩序。《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祭品也有差异,如天子祭祖用十八"太牢"(太牢指羊、牛、猪),庶人祭祖就只能选韭、麦、菽、稻等作物。
  宗庙建在哪里也是很有讲究的,按《周礼》"左庙右寝"的规定,应设在宫室居处的东面。在称谓上,由于宗庙非帝王独有,因此,称谓也不同,天子庙称太庙,公卿大臣庙称家庙,民间则以宗族为单位设屋祭祖,称祠堂。
 三、古代礼器有哪些
  礼器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括鼎、簋、鬲、盂、俎(食器);盘、匜、鑑、盉(水器);爵、觚、觯、觥、彝、卣、尊(酒器);钟、鼓、钲、铎、铙、磬(乐器)以及玉帛(祭祀时用的璧、璋、琥、琮、圭、璜等玉器和束帛)。
  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象征。此时的礼器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其中,青铜器工艺精美,意义重大。以青铜鼎为例,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禹铸九鼎之后,鼎从一般的炊器变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
  玉帛中,玉指玉器,帛指丝织品。从狭义上讲,是指古代诸侯参与会盟或朝觐天子时所持的礼物。从广义上讲,玉帛泛指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礼器。据《左传》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料中,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玉帛在后世于是又成了和平的代名词,俗语"化干戈为玉帛"便由此而来。
  四、古代宫室建筑要遵循什么格局
  宫室中,宫一般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只有王者居住的地方才能称为宫。
  在建筑上,古代宫室一般朝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为东、西房。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称为东序、西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
  汉代文献中还常提到阁和厢,其指的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邻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这就是阁。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两堂,这就是厢,厢前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东厢即东堂,殿是堂屋。
  在统治者的宫室中必有台榭、观阙等华美的建筑。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侧的高建筑物。两观间有一个豁口,叫阙。
  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一般人家是没有廊庑的。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职场礼仪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石家庄修齐礼仪学院

石家庄修齐礼仪学院

在线教育

查看全部校区 进入官方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