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内向,甚至是社交恐惧,因为这三者具备某些共同的特征,*括:在社交方面有困难、喜欢独处、容易出现焦虑、以及难以建立友谊。但其实三者之间还是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孤独症与社交恐惧进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以便区分。
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最主要的症状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障碍以及兴趣与行为刻板。
孤独症患者在学习社会规范和线索方面很吃力,通常需要一系列的干预学习。比如:如何开始对话并保持对话;如何阅读肢体语言并调整自身的肢体语言以使周围的人更容易理解;如何阅读和调整语音语调。他们很难辨别人的讽刺或戏弄,同时也会避免目光接触,并倾向于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大笑,这让一般人感到不安。他们还倾向于认为别人的谈话很无聊,毫无意义,想直接跳到自己认为有趣的东西上。所有这些事情都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朋友。此外,一些孤独症患者因为对于感官刺激过于敏感,会避免很多社交活动。
例如派对聚会,许多孤独症患者在派对上被感官输入(灯光、嘈杂的音乐、多人说话的环境、食物和酒精的味道等)所淹没,所以他们往往错过这些类型的互动。其实,很多孤独症患者是希望有朋友,并经常为了交朋友而努力。对社会的厌恶或对友谊的厌恶可能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由于误解、沟通失败、被拒绝、创伤等原因。
社交恐惧症是五个主要的焦虑症类型之一。它是指在社交场合或在思考社交场合时明显的紧张、恐惧或忧虑。这种焦虑通常源于对拒绝或负面评价的恐惧。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可能会回避各种情况或环境,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人接受,即使他们想加入其中。
基本上,社交恐惧是一种害怕在社交场合出丑的恐惧。社交焦虑症患者倾向于避免与陌生人说话,不敢参加聚餐、开会、上课、培训等活动,也不敢当众说话、进食。他们还倾向于在社交互动发生后对其他人进行猜测,猜测那些他们认为是朋友的人的真实性("他们是否都在暗地里恨我?"),并过度担心自己会惹人讨厌或其他不愉快。社交恐惧症患者的问题是,他们真的想要朋友,但他们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所以他们会回避和纠结。
内向的人需要从内部获得能量,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来充电。许多内向的人喜欢刺激最小的环境——他们通常喜欢做单独的活动或在熟悉的空间或与他们熟悉的人在一起。在更繁忙或更活跃的社会环境中,不一定会让他们感到焦虑——他们只是知道要"上场"需要更多的精力。内向的人可以也确实能交到朋友,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与人相处一天后感到疲惫不堪,而在独处一天后又感到精神焕发。相比之下,外向的人通过与朋友的互动,他们会感到“充电”,如果独处时间过长,就会变得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上述三者中,尽管都可能喜欢避免社交场合,但他们回避背后的原因是有所差异的。
孤独症患者在社交场合可能会经历混乱和感官过度刺激,因此可能不太倾向于寻求社交活动;
患有社交恐惧的人没有感官问题,却会因为害怕被评判而选择退出社交场合;
而内向的人选择独处时,更可能是因为真正的享受和自我照顾。
此外,三者在社交技能方面也有差异。
孤独症患者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许多社交场合,因为他们可能不具备必要的社交技能。他们在社交场合可能会坐立不安,但这是他们正常的身体语言,以帮助他们感到舒适,他们在社交场合之外也会继续这样做。社交恐惧患者往往拥有所需的社交技能,但却不敢使用这些技能——他们对社交的恐惧使他们难以使用这些技能。
他们在社交场合口吃、脸红,或使他们的大脑"空白",使他们难以执行对话。因此,他们看起来社交能力很差,实际上他们只是焦虑。性格内向的人也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一般都愿意与新的人联系,只要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
归根到底,内向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虽然这种性格不利于人际交往,但这并不算是一种障碍,而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行为方式,并不会对个人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不需要进行干预。
孤独症、社交恐惧相比于性格内向,则会对个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扰,甚至是不可逆的伤害,同时伴有很明显的异常行为,例如孤独症患者会有重复的声音和动作,社交恐惧患者则会出汗和发抖。
孤独症与社交恐惧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障碍,可以从它们的症状与发病年龄区分两者。孤独症在三岁左右会有明显的表现,除了社会交往障碍外,通常会有语言障碍以及刻板行为,可能伴随智力障碍,同时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较难得到有效治疗。
社交恐惧一般表现为不能与他人交往,但能够与亲近的人沟通,在智力方面是正常的,社交恐惧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后天外界因素所致,不过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手段有效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