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用ABA干预孤独症孩子效果很差

106人已阅读 2023-01-12 11:20:39
导读 所有家长都希望帮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今天,我就来和家长聊一聊在给孤独症孩子干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误区,希望家长们都能成功地避开这些“坑”,帮助孩子取得更好地康复效果。
康复项目

新闻详情

2023-01-12 11:20:39

当家长在知道孩子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时,往往会尝尽各种方法进行早期干预训练,已被证实有效的应用行为分析(ABA)是最受家长认可的,可在实行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发愁:“为什么我用ABA干预孤独症孩子效果很差?”或者“ABA干预不起作用,该怎么办?”

过度干预
  很多家长从孩子得到诊断以后就有一个误区,认为经过干预以后,孩子就会变得正常。同时,在强调早干预、早康复的背景下,家长们往往会害怕错过宝贵的黄金时期,因此,在确诊之后,就会给孩子报上各种干预训练课程。

  我曾经遇到一个家长,他的孩子上午在一家机构上早期密集干预课程,下午在另外一家机构上语言提高班,晚上还要上感统课。除了周一至周五的课程,周末的时候,他还给孩子安排了社交集体课。

  每天我就看着这个孩子在不同的训练班和干预机构流转,小小年纪,眼眶上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家长虽然也很心疼孩子的疲惫,可是他更害怕如果不在早期提高孩子的能力,以后就会害了孩子的一辈子。

  同时这个家长还有一个学习误区:重认知轻社交。由于我国主流教育体系着重学业,这种教育模式似乎也影响到了孤独症孩子的干预模式。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基础认知和语言能力,却忽略了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缺乏社交技能是他们的核心障碍,以至于孩子到了学龄阶段还不知道如何进行基本的社交,比如如何维持眼神,如何引起别人注意,如何开始话题,如何维持对话。

  其实孩子也是人,该干预的时候干预,该玩的时候还是要玩,要让他有“独处”的时间,千万不要“过度干预”,否则就把孩子干预成机器人了。

  家长可以让孩子*互动,不仅要跟大人互动,还要跟同龄的孩子去互动,不仅要在封闭机构里互动,更要走出去融入户外活动。

  同时,家长也可以利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跟同龄的孩子接触,例如组织郊游活动或者生日会等,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跟同龄人沟通。
刻板使用ABA
  很多家长对于ABA的理解就是桌面训练。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接触到的机构都是在做桌面训练,他们就模仿着在机构观察到的方式,回家照做。可是他们没有系统学过ABA的原理,只是在生搬硬套。

  举例来说,忽略泛化训练。

  例如,教孩子苹果,桌面教学就只会用卡片,虽然孩子会选择正确的苹果卡片,可是孩子不认识超市的苹果,不知道苹果还有绿色和黄色,也不知道自己吃到的是切开的苹果。

  其实,ABA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行为基本规律的科学。这就像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行为得到强化,行为就会上升。如果没有得到强化,行为就会下降。ABA*含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与阶段,策略也会灵活运用。因此不建议家长把在机构观察到的桌面训练方式,直接套用在家庭环境中。

  家庭环境不同于机构,不适合结构化教学,反而可以利用环境优势,使用实物。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提高孩子学习的动机。

  例如,机构在用桌面训练教孩子苹果,那家长就可以在超市的时候教孩子苹果,或者利用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要求苹果,做到机构和家庭互相配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只有在桌面上才能教学。
重复指令
  很多家长都会习惯性对孩子重复说指令,认为只要我一直说,孩子就会做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习惯性忽略你的指令,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觉得:反正你会一直说,我根本就不用注意听。

  首先,想要孩子执行指令,家长要先确认了孩子的注意力,再下达指令。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轻轻拍一下孩子,或者用手引导孩子的眼神。同时,指令应该是简单而清晰的,太过复杂的信息会容易导致孩子忽略你的指令。例如,“把你的鞋子穿上”比“快点,你赶快穿上那双,在穿了之后你从不会放好的鞋子”更简单,更清晰。

  此外,很多时候孩子忽略指令不仅仅是因为注意力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会做。所以家长下达的指令应该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的,或者降低任务难度,或者提供辅助。只有当孩子感觉不难做,才会执行指令。
一直仿说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孩子能说话了,他就好了。因此会大量地用仿说的方式教孩子。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你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完全不理解你说的话的意思,更多时候只是鹦鹉学舌,不会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能力。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孤独症的孩子,他会模仿妈妈的话去和康复师打招呼,可是从来不会自主和别人说“再见”。另外一个孩子会复诵《汪汪队》的一大段台词,可是他不能在口渴的时候向他人提要求说“我要喝水。”还有更多的孩子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唱歌,说广告词等。

  这些孩子都是通过大量的仿说练习,形成了这种刻板的语言模式。

  想避开这个“坑”其实很简单,多利用生活环境和动机教孩子说话。

  例如,在孩子口渴的时候才教他说“我要喝水”,而不仅仅指着卡片学习。

  同时,家长要善于利用手势提示和视觉辅助,不需要每次都用语言引导。例如,当孩子会仿说“我要喝水”后,下次我们就不再提供完整的语言示范了,而是进行手势、口型辅助。只有结合动机和退除辅助的教学,才能养成孩子主动的语言技能。
盲目“加码”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干预效果都是笼统的感觉,没有数据,没有分析,只是主观觉得“变好”。也是因为这种自我感觉,他们就想增加更多的项目和计划来帮助孩子其他的领域。

  通俗地讲,他们就是在盲目“加码”。

  这样太快地做了太多的改变,不利于孩子巩固和泛化已经习得的技能,难度太高的目标也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会造成逃避反应,最终孩子的进步和正向反应也会逐渐减少,得不偿失。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孩子刚*说“苹果”“薯片”,也学习了颜色和大小的概念,家长就要求孩子说“红红的苹果”、“大大的薯片”。虽然孩子确实已经*了这些概念,可是当下孩子暂时还没有说出5个字节的能力。因为觉得太难了,孩子就开始不说话了,甚至逃避做其他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和康复师沟通,根据孩子的能力,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记录并分析数据,按照孩子的节奏学习,而不是家长的自身感觉。其实孤独症孩子学习是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的,如果盲目“加码“,孩子反而会退步。希望家长都能多一点耐心,一步一脚印,不要小看每次的小进步。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孩子和家长,还有团队的共同努力,每一次进步都是值得庆祝的。

  家庭的参与对孤独症孩子的康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想要有良好的康复效果,需要有优质的机构、专业的康复师和积极的家庭共同参与合作。可是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无法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专业,同时一定要坚持理念正确,理念指导行为,理念错了,方向就错了,这样就会造成做得越多,做得越离谱。

  最后,要相信你的孤独症孩子是一个独特且可爱的人,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为你的孩子创造一种一致、安全和可靠的生活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记寻求专业的帮助,并且照顾好自己。

上一篇: 帮助孤独症孩子提升技能的小游戏 下一篇: 改善孩子社交障碍的游戏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芜湖康语儿童智能康复中心

芜湖康语儿童智能康复中心

镜湖校区

查看全部校区 进入官方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