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子倔、难沟通、不听话、好动、爱发脾气......这些都是男孩儿的特点吗?为什么好多父母会觉得男孩儿不好养?家长的困惑是什么?误区又在哪里?前不久,复旦大学博士、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亲子家教畅销书作家付小平老师分享了有关“养育男孩儿”的种种,他说;“其实只要把男孩的规律摸透了,他们不难养。
男孩的问题通常有这些:坐不住、会打人、争强好胜、不听话、爱磨蹭、喜欢偷懒、喜欢漫画、爱看电视、玩游戏,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而正是因为这些情况,当你看到别人家的女孩,很乖,一说就听,就会觉得男孩难养。其实只要把男孩的规律摸透了,他们就不难养了。性别差异有两大影响因素,一部分是先天的,大脑、染色体、荷尔蒙,这都是无法改变的。另一部分是后天教养产生的影响,如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还有社会文化的影响。
有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男孩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野,其实这就跟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有关。我们小时候大多生活在接近自然的环境里,而现在的男孩出门就是钢筋水泥,根本没有地方让他们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们的发展。
男孩父母的四大困惑
为什么家长会觉得男孩难养?其实原因在于:
首先,父母不了解男孩相较于女孩的显著性别差异。之前提到的“坐不住”和“不听话”都和性别差异有关。
其次,父母不了解男孩不同于女孩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语言发展,小男孩开口说话的时间就比女生要晚,一般要到一岁多。
再者,妈妈不了解关键的男性特质。这也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如果是父亲管男孩的话就能非常理解孩子。比如我家的儿子会不小心打翻水杯,妈妈就会吼他,但作为一个男性我很理解他,男人不管小孩还是大人本来就是粗线条的。此时我会建议妈妈不要说孩子,默默地把水擦干就好了,这毕竟只是孩子无心犯的小错。其次,妈妈压制男孩,孩子爱冒险之类的特质就可能会被抹掉。
最后,教养方式不当或不对男孩的路。有一部分家长可能会在男孩不听话时打他,其实越打越不听话,就像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一样。还有妈妈们可能会喜欢唠叨,这在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十岁之后的男孩就会接受不了唠叨,甚至会影响亲子关系。在那一阶段,妈妈可以直接对孩子提目标,而不是讲半天道理。教养方式如果不对男孩的路,就会变得不可调和。
养育男孩的四大误区
养育男孩的四大误区,家长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将男孩正常的行为看作是问题。
1.给男孩的高活动力轻易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这个问题经常能碰见,一个上了一年级的小男孩在教室里坐不住,有些老师就会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一看,而医生也未必了解儿童心理学或是男孩的特点,轻易地就得出“多动症”的结论。
男孩的高活动力是他*的特点,除了睡觉之外可以说时刻都在动,家长千万不能因此就觉得孩子是多动症。我的办法就是每天都给孩子一定的运动量,尤其是小学阶段,家长需要每天给孩子安排一个小时以上大运动量。
2.从未让儿子体验过打架,使其丧失通过身体进行学习的机会
给大家出道题,你家儿子正和另一个小男孩玩得起劲,你突然发现他俩已经开打了。你儿子手里居然高举着一把塑料玩具枪,似乎就要劈头盖脸地砸向对方。遇到这样的场景时你会怎么做?大声呵斥、及时制止?还是温柔地讲道理?
最合适的方法其实是等一等,直到双方真的拳打脚踢了,父母再出场。我不是鼓励男孩一定要经常跟人打架,而是男孩应该体会打架的经历。研究男孩心理的国外专家提到过,如果男孩从小到大没有体验过疼痛的程度或是打架的力度,长大以后万一真的和人打起来,他们很难把握力度,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对着男生说一百遍“你不能打架,会伤害到别人”可能都不会有效果,去真正体会一次就好。
可以取得家长谅解的打人行为必须是工具性攻击,它的目的是获得非攻击性结果,而不是伤害对方。比如两个小男孩经常会为了玩具而打闹,目的只是想抢玩具玩,那就是工具性攻击,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打架行为,家长可以等一等,静观其变。
但如果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伤害对方,那家长不论何时都应该及时制止。家长对孩子的打架行为应采取的态度是,不鼓励不纵容。
心理学研究发现,两到三岁是孩子攻击行为出现的高峰期,这个阶段的小男孩在一起动不动就出手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熊孩子”真的特别爱动手,家长应该怎么办?
首先,对待敌意性攻击家长应及时制止,做到“零容忍”。面对一岁以内的孩子,家长可以温柔地推开;面对一至三岁的孩子,家长需要用语言加动作来坚定地制止,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看眼色了,要让他看到你的态度坚决;面对三岁以后的孩子,家长需要耐心地引导,让孩子认识到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告诉他打人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第二,适当惩罚,让孩子体验后果。我不建议家长打孩子,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惩罚的手段其实有很多,比如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如果他被发现有故意打人的行为,那就禁止玩游戏一周,即“剥夺特权”,限制孩子做最喜欢的一件事就可以。如果孩子对他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伤害,家长应带着孩子登门道歉。
而家长也可以采取行动来预防孩子的攻击行为,首先,避免家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双方应避免出现打架的行为,而父母也应避免经常打孩子,你打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多,甚至会让他以为,遇见问题打人就可以解决。其次,让孩子远离暴力,打造非攻击的成长环境,我们的电视、游戏没有分级体系,需要父母自己来把关。
1.不允许男孩哭,阻止了男孩的情绪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叫“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能老一辈会对孩子说这句话,但我不建议这样,不论男孩女孩,正常的人有情绪一定需要发泄出来,家长该做的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而不是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闹或是发脾气时家长该怎么办?比如有些孩子会赖在地上,或是跺脚,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发泄,在孩子闹完之后,*步,家长需要与孩子共情,比如问“宝贝你是不是很伤心?”,然后与孩子分享自己曾有过的类似经历,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碰到这种情况也会很伤心。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理解与接纳之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用发脾气的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下一次可以用语言告诉爸爸妈妈,而不是倒地发脾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扮演着孩子“情绪教练”的角色,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平复情绪的方式,比如深呼吸。
2.把男孩的争强好胜误认为逞能和对抗
每一个男孩的心中都有一个“小国王”,都想争*,这是男孩正常的心态,家长不应压制,可将其视作上进心。这样的孩子往往“输不起”,此时家长应该让孩子*承受挫折。
一般来说,孩子在四五岁的阶段不太容易接受这种感觉,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在与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可输输赢赢,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时候,也都会有失败的时候,让他去试着接受。在孩子六岁之后,他就会渐渐知道,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的。
男孩的显著特点
接下来讲男孩的五大显著特点:不想做个“听话”的乖孩子;不喜欢规则;爱磨蹭,催也没用;一次只做一件事;总喜欢偷懒。
*点,男孩天生的特点是不愿意顺从,还喜欢挑战。家长首先应做好男孩不愿听话的心理准备,如果是小事,可以忽略,而遇到原则性问题,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听自己的。同时家长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什么都听你的才好。
第二点,男孩不喜欢规则。曾经有家长咨询我,说她儿子上一年级了,课堂不守纪律,手玩铅笔,有时还扯女生辫子,老师叫他坐好、手放好,他就像没听见一样。这种不愿遵守规则的行为,发生在男孩身上的概率要比女孩大得多,因为男孩天生就不喜欢规则和约束,相比女孩,他们也更喜欢挑战权威。而前几年十分流行“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家长可能过于迷信,导致孩子没有任何规矩和约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斯凯把养育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其中,从孩子2岁到4或5岁处于第三个阶段——权威阶段,即定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把控好,孩子以后就不会出现大问题。父母开始制定规则并执行,对孩子的爱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父母建立的规则,要适应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
培养规则有六个要点:
1.从小培养。在两岁之前可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两岁之后可开始要求规则,比如吃饭,自我照顾,待人有礼。
2.共同商定。这一点小孩和大人是一样的,比如各位在公司上班,老板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征求并采纳了各位的意见,这样各位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会更高。给孩子定规则的时候也应征求孩子的意见,与他一起商量。
3.严格执行。
4.建立在自由和独立的基础上。
5.保持一致。首先是时间上的一致,需要天天坚持,而不是随意改变规则,其次是家庭成员间的横向一致,父母之间的观点需要统一。
6.以身作则。家长需要做榜样让孩子模仿。
家长该怎样给孩子制定规则?*步,共同商定,逐一整理为书面条款。而后让孩子签字画押或拉钩当作承诺,可以录下视频作为证据。书面的条款可以张贴在家中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着孩子。最后,对于事先定好的规则需要严格执行。
第三点,针对男孩爱磨蹭的习惯,家长可以陪孩子玩一个叫“时间储蓄罐”的游戏。先陪孩子选一款他自己喜欢的小闹钟,拿吃饭打比方,家长可以在开饭时定上闹钟,放在餐桌上,告诉孩子今天需在半小时之内吃完饭,闹钟响了之后就收走所有饭菜。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吃着饭也会注意时间,由此就会产生时间观念。
通常,孩子会提前吃完,家长可以表扬孩子,并告诉孩子他可以存下这节约了的五分钟十分钟,下次可以用在自己喜欢的事上。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是他自己的,他可以自由支配。当然这也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坚持。
第四点,男孩子很难同时兼顾多件事。在孩子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不要跟孩子说事,孩子是听不进的。
第五点,男孩爱偷懒,喜欢走捷径。比如玩得累了想不洗漱就睡觉、玩好玩具不愿意收拾、洗手敷衍了事,等等。这时家长就需要从小事抓起,比如规定孩子需要参与玩具的收拾(很小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忙,长大一点就完全由孩子自己收拾),不收拾就不能再玩别的玩具。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体会:六岁前用心,六岁后省心;六岁前省心,六岁后操心。六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段,只要方法得当,养育男孩也会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