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要罚的人,是看重“事”的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把事做好,没有任何理由。
认为不该罚的人,觉得小朱也是为了*才迟到。如果罚了,只怕小朱不服。这是看重“人”的人。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也各有支持者。对错其实没有定论,都是每家企业自己定的规矩。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与您的意见不同的管理者一定有,有人看重“事”的因素,有人看重“人”的因素。
如果选择了小朱被罚,你的做法会是以下两项中的哪一种?
*,会议上宣布小朱迟到,罚款50元;
第二,宣布小朱迟到,罚款50元,并在会议上说明必须罚的理由,并在会后找小朱沟通。
相比而言,你基本上会选择后者。但这仅仅是你认为理论上应该这么做,实际中未必会这么不厌其烦。这就是“知道”和“做到”的差距。为什么会没有“做到”呢?其实还是不重视,觉得没必要。就像你知道戒烟很重要,但还是戒不了一样。
按照以上两种分类,我们可以归纳出四种人:
*,注重“事”又外向者。董事长多属于这一类,他们斗志旺盛,目标感强,行动力强,在关注目标的时候,他们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他们并不是待人无情,其实他们对自己也是这样的,因为他们认为所谓的个人情绪在目标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也许他们是先有这些特质,才能成为董事长。
第二,注重“事”又内向者。财务和技术人员多属于这一类,他们对设备、产品、图纸、数据比较敏感,喜欢研究专业,但不善与人交流。
第三,注重“人”又外向者。销售员多属于这一类,他们擅长沟通,懂得察言观色,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在小事上善于变通让步。
第四,注重“人”又内向者。后勤人员多属于这一类,他们做事细心、耐心,对于一大堆数据表单不厌其烦。他们性情温和,人际关系不错,*上的配合度较高。
这四种人,缺哪一种可以呢?
没有了*种人,公司就缺了灵魂;
没有了第二种人,公司就缺了头脑;
没有了第三种人,公司就缺了喉舌;
没有了第四种人,公司就缺了手脚。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大臣们劝秦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秦昭王觉得有理,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想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可是刚到秦国,孟尝君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了秦昭王放弃杀孟尝君的念头,送他回齐国。孟尝君料定秦王必会后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所以管理者只要掌握了这个特点,就能以包容的心看待别人,把各种人才融会贯通,各展其能。
用一名员工,最重要的是发挥他的长处,而不是总在纠正他的短处,因为人无完人。
企业感觉到招人、留人经常遇到困难,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大部分企业并不需要特别优秀的人才,企业要做的是建好系统,”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走“,只有靠系统。系统能使”阴阳平衡“,让每个人发挥各自的特长,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好的企业不在于完美的个人,而在于一个完美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