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性格内向腼腆等导致你不敢开口的外在因素,不知道自己说什么才好,一般都是以下原因造成:
1你对话题不熟悉,没有研究;
2你找不到表达内容的切入点;
3懒于思考组织语言表达内容;
对于*个原因,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心脏移植手术有什么风险吗?死亡率有多高?
你不知道?很好,那就对了,我也不知道,毕竟这不是我们专业范围内的知识。
当你要求我在一个医*谈上,发表几句对目前医学发展方向的看法,我除了想祝你身体健康之外,我无话可说。
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知识领域都不一样,你不可能对每个话题都熟悉。否则别人寒窗苦读数十年才对一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随时能发表相关的意见,而你什么都没有学就想侃侃而谈,你以为你活在科幻世界里吗?
要是身处这种情况,你就不要强迫自己有话说了,把话头交给那些专业人士,自己安静地坐在旁边倾听就行。
当然了,如果你对于讨论的话题有过亲身经历,还阅读过相关的资料,你完全可以抛出疑问,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这就说明,想要有话说,阅读和经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不过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样样都能说。
在你开口之前,你必须要想清楚:
首先说什么?
接着说什么?
然后说什么?
用一条逻辑线指引着你有序的表达。
问路是最考验我们表达能力的时候。
想一想,如果有人向你问路,你该怎么组织语言才能够把答案清楚地说给对方听呢?
在你的大脑里面,肯定知道问路的那个地方怎么去。你不仅仅清楚整这条路线的走法,而且还记得路线周围的建筑物都有什么。
可是这些因素,别人一无所知。
这时,你根据*条准则,找到一个讲述的切入点,然后就开始组织语言。
如果这个切入点就是以道路的方位和距离来说,那么你就可以说:“从这里一直往前走三百米,然后左拐,大概继续走五百米,看到一个十字路口,右拐一直走就到了。”
想要让听众真正理解你所说的话,上面这些技巧的运用,都必须经过你语言的润色和调整,然后才能够正式从你的嘴巴说出来。
你还要根据对象的接受程度,而选取恰当的用词,再加上相应的情感,以此来让你表达更容易被听众接受。
一般来说,你对表达的润色主要体现在两三方面:
1语句的选择
2语句的补充
3语句的修饰
选取什么样的语句进行表达,你要结合对方的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
对谁可以说话粗俗一些,对谁说话一定要正式一点,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也是情商的体现。
当你找到表达的切入点之后,你就要根据对象的身份,客观环境,情感亲疏变化和交谈时间的长短来选择表达句式。
而语句的补充,就是当你说完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话还不够具体完整,就要补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去说明你的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说出一个笼统的观点之后,再要给粗一些具体的细节和例子去让别人更好的理解你的意思。这种表达,会让你的话变得清晰可辨,而不是模凌两可,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