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学生觉得只看课本就可以写好作文,这其实是没有用处的,作文的写作是要靠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好的文章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写好的,需要学生正视自己的文章,认真的学习写作文方法,多阅读,总结素材,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那么学生苦读课本却写不出优秀的文章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读死书,死读书,所以读了很多书,阅读和写作水平还是没多大提高。人要变得强壮,不仅需要*食物摄入,还得消化、吸收食物中营养,转化成人体组成部分,此外,还得通过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阅读提高认知水平、写作能力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同种类的书如图各种美味佳肴,阅读时应主动思考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首先,把书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甄别,去伪存真。这要求读者不可尽信书,要有质疑精神。怀疑,求证,后肯定或产生新认识,这才是积极、主动求知的态度。这不仅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活的认知,还能扩展、延伸知识面,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读Fatal Cure时就对书里提到的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弊端产生怀疑,因此查阅相关资料。有想到为这一疑惑废寝忘食地花了两天,把美国医疗保险种类、利弊,资金来源,支付方式等整个线理下来,然后结合小说写了篇总结文章。读另一部反映知识产权弊端的小说前,我一直觉得知识产权保护法肯定是促进科技创新的,而这部书为我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认识到在当今知识、技术相互交叉、叠加日益增长的现状下,知识产权保护法实际上增加了创新成本。
其次,阅读时要善于归纳总结获得的信息。这也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把他人经验变成自己认识的过程。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就非常有成效。他说:一本书的内容像大海一样,什么都有。读书时,不可能一下子把各个方面的内容者理解吸收了,要逐次去读,分别加以理解。因此,每读一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说读某本历史书时,要是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就只从这方面去读,读时不要想到其它方面,以免分散精力;如果读时还有其它方面的感受,那就再从这一方面读一次。例如,要从该书中了解“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就从这方面再读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侧重面。
如读《汉书》他就读过许多遍,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读*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学用兵方法;读第三遍,去研究人物和官制等等。这样读了几遍之后,他对《汉书》各方面的内容便熟悉了,精通了。
最后,在完成信息输入后,就得学以致用,尝试信息输出。这就如同我们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的过程。*的方法就是先模仿优秀文章,或者经典写作技巧。学书法、绘画都是从临摹开始,掌握基本功后再寻找自己的特点,写作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我就模仿过狄更斯《双城记》开头“这是*的时代”,也模仿过欧.亨利出人意料结局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