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孤独的交互项目产生的很偶然,其实是Qize同学在转专业、语言成绩不够、不擅社交等多种情绪的挤压下产生的。全程处于焦虑的阶段她,选择用自身经历作为创作的突破口。就像Qize同学所经历的一样,整个社会中还有很多与她相似的孤独群体,Qize同学不只是给自己做的项目,还是为这些群体而创作。
在作品集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构思设想—收集资料—确定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的逻辑,同时对材料等设计元素进行实践。我们如何去实践?通过什么方法实践?这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尝试。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眼中的抽象化内容会逐渐具象化。
面对难以用创作去表现的抽象情绪,我们需要站在惯性思维之外,*程度地发散思维找到创作载体,就像Zihuan同学找到自己的爱丽丝。通过创作载体把抽象内容变为具象化。
我们不难发现插画设计师们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笔下的人物作为创作载体,向我们传递精神观念,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不同的专业项目里。我们在设计前遇到的很多内容,都是一种概念性的因素,它们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就像孤独的情绪一样。找到创作的载体很重要,能对项目面向的人群进行更好的精神传递和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在创作中会循规蹈序,用习惯的方法、固有的思维进行创作,这对于抽象内容并不完全适用,抽象变为具象是需要足够的依据去成立的,只用原有的创作模式很难实现。
Yu同学正是在主题里进行不断延伸,在材料中探索切入方式,找到切实的依据进行创作。同学们想通过创作把抽象情绪落实,应该注意设计元素无限的变化组合。就像Yu同学的设计项目,通过材料落实从抽象到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