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些素材中找作品集灵感呢?其实我们在浏览的时候,审美已经在替我们思考了,当审美过滤出那些引起我们想收藏的图片时,我们可以反过来观察这些图片打动我们的原因是什么?是新颖的表现手法、主题还是配色,这些点就是我们可以发散思维的方向。
这种方式也不仅仅局限在线上,每个人触发思考的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在地铁看见的营销广告...每一个引起我们觉得“咦,这个不错”的念头都是转瞬即逝的,快到可能几分钟之后就不记得了,但是如果我们在出现这些念头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们注意,一来能帮助我们加深印象方便后续记录,另外,也能帮助我们在众多偶然中总结出我们最需要的灵感元素。
对于同样的电影、书籍、场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每个人收获到的灵感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看优秀案例的灵感来源,可能就是一部大家都看过的电影、每个人都发生过的小事,但是这些同学们体会到了和这些事物不一样的共鸣,所以关键不在“找”而在“感受”。
那么这一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练习而掌握。批判性思维作为海外艺术院校所要求的“艺术基础”之一,一直以来也是LIDO教学的重点,在课程设置中,综合“创意”、“design thinking”、“材料实验”、“跨学科”等主题的大量课程,其目的就是帮助同学在头脑风暴中找到灵感,建立艺术美学能力、批判性思维意识。
另外,我还建议同学们在发散过程中可以多画mindmap,这样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清晰的思维逻辑,梳理每个素材之间的主次关系。这也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同学有很多好的想法和素材,但却不知道如何串联起来,或者每个创意元素之间的串联都不太合理。
在这种情况下,思维导图就非常有必要,同学们在整理过程不但可以迅速的找到主题,还能避免同学们过于拘泥细微末节处的思考,从主线出发进行联想和发散。整个过程也是可以收集到作品集中的有力材料。
在前期的作品集灵感收集阶段,同学们已经找到了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如何深入发展?如何具有独特性呢?我的建议就是—实践,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找到方向和继续深入的方法。
许多同学在作品集培训项目制作周期紧张的时候,反而更畏手畏脚,担心选题不够好、research不够完善等,把自己陷入思维局限中,迟迟不敢动手实践。这个时候我通常都会鼓励同学们与其在原地打转不如跳脱出固有思维,用实践去检验项目的准确性,项目的推进过程也是收集灵感的*机会。
就以产品设计为例,通常我们收集作品集灵感就是收集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院校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受众去做大胆的尝试,灵感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中产生的,这种在实践中验证过的灵感才具有最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