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惰性心理怎么破

136人已阅读 2021-05-14 09:48:47
导读 放任孩子的懒散成长是不对的,但过度溺爱也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习惯的养成,那父母的恰当教育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小编就分享十个改变孩子惰性心理的教育策略,父母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假以使用。
少年篮球 少儿篮球

新闻详情

2021-05-14 09:48:47

孩子有惰性心理怎么破

放任孩子的懒散成长是不对的,但过度溺爱也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习惯的养成,那父母的恰当教育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小编就分享十个改变孩子惰性心理的教育策略,父母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假以使用。
孩子有惰性心理怎么破

一、引导儿童的利他行为

孩子的娇气、懒散往往是与自私、任性等不良心理相伴而生的,对此,父母可以经常支持、鼓励孩子进行一些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如将自己的文具、玩具与同伴分享;陪更年幼的小朋友回家;交还捡拾物品;讲卫生、讲文明、懂礼貌等等,通过这些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改变不良行为的习惯。幼儿专家认为,积极引导这些利他行为,对于儿童的信任感、独立感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常见的以自我中心的娇气、懒散行为。

二、同伴是*的范例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同伴对于孩子的积极、消极行为均有强烈的、持久的影响力,因而父母在指导孩子在交往同伴方面应特别引起注意。对于具有优良品质的同伴,应该鼓励孩子多与之交往,并激发孩子好强、竞赛性心理,引导孩子学习、模仿;而对于具有类似自私、娇气、懒散等不良行为的同伴,应引导孩子少与之交往,并指出该同伴的缺点所在。使孩子在父母评价同伴的同时,也得到明确的告诫,即旁观者效应的间接强化,这种策略适应于电视节目、电影、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教育,即让孩子在多种教育途径中,在平常点点滴滴的教育中受到优良品质的感化、同化,从而抵制、消除不良言行。

三、有效的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巩固良好行为习惯、消除不良言行的重要强化手段,但有效的表扬和批评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表扬和批评是有条件的、非随意的、及时的;表扬和批评要同时说明优点和缺点的各个细节,使孩子知其所以和指向;用孩子先前的言行、成绩作为评价当前行为的背景;评价时考虑到孩子为完成良好行为付出的努力,以表扬为主,并提出下一个期待目标;培养孩子对某一行为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力的能力;父母对孩子表扬、批评的标准必须前后一致、相互配合;批评、惩罚的强度、力度要考虑到孩子的气质类型及自尊心水平,讲究评价的实际效果。

四、自然素质的利用

虽然孩子的娇气、懒散行为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但孩子的先天素质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气质类型是一较为突出的方面。儿童的气质可分成平静的、难对付的和慢慢活跃起来的三类。平静的儿童占75%,他们的情绪好,易于适应环境;难对付的儿童占10%,他们常常大惊小怪,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占15%,相对而言,他们不够活泼,对新奇事物有退缩、消极的反应。儿童心理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到7岁时,后两种气质类型的儿童中有严重情绪问题的人数要比平静的儿童中的人数多,而又以难对付的儿童的情绪问题较显著。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这些难对付的儿童的父母有时放任自流,或有时挫折儿童(如用敌视方式回答他们的要求),更增强了他们原来就有的易对抗、易激动的特征。可见,年轻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因材施教,不可求成心切而操之过及、拔苗助长。

五、民主式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孩子相关的行为。权威式教育,孩子感到强烈威慑感,易形成说谎及对他人不友善的行为;放任或溺爱的教育方式,则诱发孩子任性、懒散、娇气的习惯。适当的教育方式应是民主的,既要严格要求孩子,又可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满足孩子自己的要求、愿望,具有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依恋关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顺其自然的教育。

六、自我服务性劳动

父母给孩子安排适当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衣服、刷牙、洗脸、洗手绢、扫地等,并予以及时的指导与表扬,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独立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着娇气、懒散心理的产生。因为对于孩子的影响来说,除了生动、形象的言语教育外,直观、具体的劳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七、按照计划去执行

研究证明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快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比如给孩子制定“6点钟起来晨读”的目标,*周先克服赖床的习惯,第二周在平时起床的时间上早起5分钟,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础上再早起5分钟,依此类推。在孩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和耐心,帮助其一步步完成目标,让他享受目标达成的成功与喜悦。如果他们因为自己的懒散造成了不好的后果,我们一定不要帮助他们找借口,要让他们承担自己的懒惰后果,体验这样的“挫败感”,这样才能让他们记住教训,自我反省。

九、感兴趣的事会不知疲倦

孩子有懒惰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所干的事情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这种情形就需要发掘孩子的兴趣,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好,因为对喜爱之事,孩子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就如同儿童都喜欢看动画片,他们总能准确记得自己喜爱动画片的播放时间,而且还没开始便会早早守在电视机前。我们可以从小让孩子接触多种多样的事物:舞蹈、音乐、画画、体育等等,以观察他们的喜爱程度和主观能动性。

十、参加体育感受“生理的艰苦”

孩子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每面对一个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新的活动时,往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感才能完成,而一旦完成,孩子会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以走平衡木为例,许多从未走过的孩子一开始都不敢上去,就算勉强上去了,也是心慌、紧张、摇摇晃晃。孩子为了取得成功,必须克服害怕的心理,勇敢地走过去。心理研究早已表明:这类直接而强烈的成功体验,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会极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体育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人能够在短期内体会“苦难”,从生理上施加压力,让身体产生疲劳和极限承受,从而给大脑施加压力,模拟所谓“艰苦的状态”,逼迫大脑动起来,思考起来,学习起来。

以上就是本章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了解报名哦!

上一篇: 青少年篮球培训有哪些好处 下一篇: 孩子打篮球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北京USBA美国篮球学院

北京USBA美国篮球学院

朝阳区百子湾校区

查看全部校区 进入官方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