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同事,培养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女儿,这孩子从小做作业就没用他操过心,在校学习也非常自觉,前年高考时被美国和加拿大的好几所学校录取,问及他的育女经验,他讲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给她买了一个小书桌,并拟定了一个家庭时间,每天晚饭后都留出一个时间段,不开电视,也杜绝电话等其他干扰,一家人各在自己的书桌前做自己的事情。
一般来说,他和家人都用这个时间来写文章或者看书,对女儿则只要求“在自己的小书桌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让人惊喜的是,尽管他们从来没有要求女儿去学习什么,女儿却在耳濡目染之下习得了父母爱学习的习惯,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端坐在小书桌前模仿着父母写写画画,到了小学,就非常自然地形成了自觉作业的习惯,从没有需要父母叮嘱过。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父母从自身做起,帮孩子建立对学习的良好态度定势是如何重要,当孩子讨厌作业时,父母不妨反思一下是否自己没有做好榜样,更不妨尝试设立这样一个“家庭时间”,或许事情就有了转机。
二、不做完美的督促者,兴趣比规矩更重要
孩子天然喜欢学习。带过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学起来一种新玩具或新游戏的玩法,是非常卖力和专注的,为什么到了作业这里,就如此让人棘手了呢?其实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孩子喜欢游戏和玩具,往往是因为玩的过程可以随心所欲,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提醒和约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翘着腿玩、边吃边玩也没人管,做作业却不一样,太多的家长,出于一开始就让孩子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苦心,从孩子入学后被布置*份作业,就开始给孩子做各种规范:眼睛不要距离书本太近、坐姿要端正、不要粗心大意等等,一旦孩子做完,帮忙检查的时候,万一发现什么错误,还会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诲……如此约束之下,作业带来的乐趣怎能媲美游戏和玩具?
所以,当孩子逆反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妨反思一下,是否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一个完美的督促者的角色,给了孩子太多管束,从而剥夺了孩子对作业的兴趣,要知道,对于刚刚接触作业的孩子来说,维持兴趣比坐姿多么端正、是否全部做对更加重要。少一些唠叨和干扰,待孩子建立对作业的兴趣之后,再逐步帮孩子修正行为方为明智之举。
三、作业之外,给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
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了这样那样的补习课程,孩子作业之外的时间往往要疲于应付这类补习*,没有自己的时间,而初读小学的孩子,刚从游戏为主的学前期玩过来,往往还是“玩心不减”的,既然在完成老师的作业后,还是会被父母拖着去做其他跟学习相关的事情,没有支配作业之外时间的自由,孩子只有通过拖拉作业来开开小差了,针对孩子这个心理,父母不妨跟孩子约定,每天的作业完成后,其余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发生磨洋工的情况了。
四、巧妙借助“强化”矫正孩子拖拉作业的行为
行为主义认为,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时候家长也不妨采取一些“负强化”的小技俩,比如,在老师当前已经布置的作业基础上,适当再多布置一点,同时告诉孩子:“如果你能在(某个时间)之前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那么妈妈给你布置的那些就不用做了”,一般来说,孩子出于逃避更多作业的心理,都会害怕做妈妈额外布置的作业,这么来说,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