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之所以称为现代教育,首要之点就在于它能提出培养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目的并将它付诸实施。以往一切教肓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换言之,如果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成为与古代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现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仅仅凭借自身的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可能,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懂得机器的性能,能够正确地操纵机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
要培养出现代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学校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为统治阶级自身培养管理国家和企业的人才,也要培养和训练普通劳动者。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对象需要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等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学等新一代技术的开发利用,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造、技术的先进和熟练、劳动者的素质和才能,已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有识之士,在严峻的竞争面前,认识到投资教育、开发智力资源要比投资物质资源更为有利,因此十分重视教育。世界各国普遍增加教育经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成人继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把教育看做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日趋大众化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生活的衔接幼儿教育是进入学校教育前的教育,称作学前教育。它是为学校教育的生活和学习打基础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3.普通性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逐渐大众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变性。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互通性。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的,为了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我国在社会之一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被打倒以后,经济上除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方式为主体外,还保留有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作为补充,这些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也会成为某些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我们需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开放搞活,利用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资本主义的风还要继续向我们吹。。阶级斗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同国际上想要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与我们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密切联系、相互交织,有时表现得相当尖锐和激烈,因而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成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
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经历、阅历以及对现代教育的认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