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SAT 1首次将写作列入它考试的一部分,写作就成为中国学生实现高分突破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中国普通高中生在
SAT 1写作中对于时间把握不好,另外在写作中面临的问题不仅有词汇、句型方面的普遍问题,更有疑问如何采用合适、有说服力的例子。
关于时间控制方面,笔者在教学初期一定会跟学生说,拿到试卷最重要的是仔细读懂所提供的引文(the passage),然后仔细看题(the assignment)。一定要按照题目规定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偏题的作文计分为零。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看完题之后马上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并能马上想到范例很多的观点,这个要在一分钟之内决定下来。然后,在下一分钟,必须在大脑里或草稿纸上面写下一个简短的纲要,如下:
这样,在开始写的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对于遵循写作中的unity和coherence大有裨益。而学生在课外根据这种要求来写作文时,也明显发现提速很多,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自己对话题理解的“优柔寡断”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于措辞、句型方面,笔者在课堂上会经常跟学生们分享一些他们未曾意识到的普通表达。比如“有”这个万能词,它在很多观点里能帮助学生解决动词词汇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如果在词汇不够的前提下,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表达方式的转变,表达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而我的学生在课后就会比较多地使用到诸如“be armed with”、“be imposed with”、“be equipped with”、“enjoy”之类的词向阅卷者展示自己的词汇功底。当然也有个例。词汇量很大的学生在作文中会大量使用到自己背诵的SAT词汇,而这类词汇在写作中的出现会使得文章风格不统一,在同等条件下实在无法帮助自己拿到写作高分。而句型方面,学生们课外也开始慢慢使用独立主格、倒装、虚拟、插入语等等语法结构来实现语义表达多样化。
论证方面一直是学生在备考SAT写作过程中花时间最多同时又最困惑的部分。麻省理工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历史和文学的例子往往得分高于使用个人经历。然而我学生的问题却是:我一般不考虑用中国的例子。事实上,我们经常听说有学生首先尝试只用西方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论文,后来采用中西结合例子的文章,学生的得分能上升1-3分。在一个满分为12分的评判尺度下,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提升。我在课堂上就会跟学生说,一位美国高中教师在一天之内要披阅大量SAT作文,如果每位学生都在大谈乔布斯的故事,这为可怜的老师会作何感想。此外,一般的中国高中生对美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可能非常有限,当使用美国例子时,学生们需要更加准确,但这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所以在论证中穿插讲述一些中国的故事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更有新意,同时也让阅卷老师的*相对愉悦一点。这是我们普通的高中生使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优势。
总之,SAT作文貌似很难,其实不过是纸老虎罢了。只要了解考试需求,注意按照备考策略,把例子准备充分,逻辑安排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多加练习,勤于修改,定能克敌制胜,圆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