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拓片艺术
小编将带您跟随汪黎特老师在秦汉胡同国学书院南京夫子庙旗舰馆,一起走进拓片艺术,了解拓片艺术的前世今生以及制作过程。
拓片是古人的摄像,拓片的产生最初是为了留住文物的信息、传播金石艺术,后来拓片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一门学问。雅集是文人的相会、是艺术的聚合、是文化的流转。拓片雅集正是为了传播拓片的记忆、唤起更多人对拓片的兴趣和喜爱,使拓片能够一直代代相承。
汪黎特老师介绍
1975年生人,四川内江人,号寒厂,别署含庵。
早岁学画,后习篆刻,师承西冷名家余正先生,尤擅朱铁线类印风。现为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西蜀印社秘书长,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们发起创建,*任社长为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文人社团,有“天下*名社”的美誉。
拓片的历史
要说拓片,还应该先了解金石的历史。
金石在中国起源很早,但是早期人们在金石碑碣上铭文刻画,是出于记录人物、事件的目的,正如周朝鼎簋等青铜器的铭文最后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
金石正式成为一门学科起自北宋,欧阳修可以说是金石学的开创者,他编著的《集古录》凡一千卷,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部金石考古学专著。书内所收集的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是研究金石不能越过的巨著。
金石学在古代学术研究中承载了两大功能,一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二是研究历史。至近现代,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辟为了古文字学,成为了专门的学科。而历史研究分出文物管理、文物鉴定、野外考古等不同的学科。现代学科的细分化注定了我们不能再和以前一样,在大框架体系下去研究金石,因此现代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金石学家。
拓片是书籍的衍生,古代的官学将知识刻于门前的石碑之上,供人传抄,后来大家发现抄写太过麻烦且容易出错,因此才把石碑文字拓到了纸上,传拓的技术至此开始产生和发展。 目前已知最早的拓本是唐太宗的《温泉铭》,这本拓本于清末发现于敦煌石室中。随着拓片的发展,除了实用功能,大家开始注意到拓片的艺术性。
为了使人们更好得传播和欣赏,全形拓应运而生。全形拓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全形拓始于清代嘉、道之际,创于马起凤之手,后经六舟和尚推广,而至陈介祺、吴大澂等人发扬光大。 民国年间,古物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等研究机构,曾利用自己馆内所藏金石器物制作拓片,但大多制作并不十分精良。当时拓片制作最有名的是马子云先生,他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取透视原理和摄影呈像特点,他所制作的《虢季子白盘》全形拓,至今都是上上佳的作品,并已成为价值非常高的文物。
拓片的制作技艺展示
在制作拓片之前,我们需要明了全形拓的价值标准:
一、器物本身的价值,有价值的文物,制作出来的拓片才具有价值;
二、制作是否精良;
三、手艺和材料。
例如,古代的墨可以长久保存,但是现代化工加工出来的墨水最多只能保存100年。 在大家的万众期待中,雅集活动的高潮部分正式开始了↓ 汪老师利用一块仿制的汉代瓦当,在现场为我们展示了一片拓片如何制作的。 先刷浆糊 将生宣纸铺在瓦当上,并用沾水的毛笔轻刷 用薄膜贴在宣纸上,接着用鬃毛轻轻地刷,反复几次之后,再用拷贝纸贴在宣纸上,同样用鬃毛轻轻地刷,这样可以将水分完全吸干,同时使宣纸紧贴在瓦当上。每次刷完一张薄膜/纸后,都要将其从宣纸上揭下。
最后用拓*沾一点清水和墨水,并且调整好拓*的干湿度,然后轻拍宣纸表面,一张平面拓就慢慢制作完成了。汪老师在一边制作时,还不断地和我们的拓片爱好者交流,给予了他们许多拓片制作的小知识和小窍门。
而我们的小朋友们也在一旁观看地十分入迷,他们专心的样子也是分外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