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欲昏厥称为痛经,也称经行腹痛。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治疗痛经的方法介绍,一起来了解学习下吧。
西医的凡是引起子宫痉挛收缩因素诸如生殖器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等发生疼痛的,均属本病范畴。
【辨证论治】
1.实证
主症:气滞血瘀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有块,块下痛减,舌质暗或瘀点,脉沉弦或涩。若寒湿凝滞则经行小腹冷痛,热则舒,经量少,紫暗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苔白,脉细或沉紧。若肝郁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通经止痛。兼以行气散瘀,温经散寒,清热利湿。
处方:取任脉、足太阴经腧穴为主。用泻法。寒甚可灸。穴取中极、地机、次髎。
方义:本方通调冲任,行瘀止痛。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验要穴;地机乃脾经郄穴,可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三穴合用以达通经散瘀,温经止痛之功效。
随证选穴:气滞血瘀加合谷、三阴交;寒湿加归来、阴陵泉;肝郁湿热加太冲、阳陵泉、期门;腹胀加天枢。‘
2.虚证
气血亏虚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小腹空坠,经行量少,经色淡而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或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治则: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处方:取任脉、督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腧穴为主。用补法,并可加灸。穴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关元为任脉经穴,可温补下焦之元气调理冲任脉络。命门属督脉,督脉可总督全身之阳气,故取命门以补真阳而温煦脾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配以足三里有补脾胃而益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冲任调和,经血通畅,则疼痛自止。
随症选穴:手足心热加太溪、照海。
相关穴位位置及图示:
中极:【位置】:在下腹部,脐正中线下4寸,前正中线上。
地机:【位置】: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之下4横指即是。
次髎:【位置】:在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
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食指、拇指并拢,肌肉最高点就是。两手交握,一手拇指指间横纹,压在另一手虎口处,屈指,拇指尖正对之处。
三阴交:【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归来:【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阴陵泉:【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
太冲:【位置】:在足背,第1、第2跖(zhi)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阳陵泉:【位置】:小腿外侧,腓骨(小腿双骨之一,位于小腿的外侧部,胫骨外后方,细长,分为一体和两端)头前下方凹陷中。
期门穴:【位置】: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天枢:【位置】: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足三里:【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气海:【位置】:在下腹部,脐正中线下1.5寸,前正中线上。
关元:【位置】:在下腹部,脐正中线下3寸,前正中线上。
命门:【位置】: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肚脐水平线于后正中线交点。
太溪:【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照海:【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线中。
以上内容就是治疗痛经的方法介绍,有需要的女性朋友抓紧时间来做个了解吧,承脉中医为学员设置中医理疗,欢迎学员前来了解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