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点击进入【现代教育】网站咨询我们的老师,预约试听后可免费领取免费的学习资料.
一说到清明节,大家就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感觉清明节在古代也是一个无比凄凉的日子。但是其实在古代,清明节的活动那可是相当丰富,除了扫墓,还有插柳、斗鸡、蹴鞠、荡秋千、春游,也是很欢乐呢!
不过在谈清明节之前,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失传已久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其实在古代,清明节也是法定节假日,还是“黄金周”!
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放假了!
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唐玄宗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唐朝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意思就是: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位放假3天。
最重要的是,唐代清明节“小长假”不需要调休,将寒食、清明二节连着放就行了。其间,也曾有过几次变化的。到李亨(唐肃宗)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节放假3天的规定,减为放假1天,而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延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千秋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他不仅是人民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而在当下,时时在“后清明节”感念先辈们的艰辛,传承先人的美德,善待亲人才是人们献给清明节的最温情的感恩和孝道。
不过在谈清明节之前,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失传已久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其实在古代,清明节也是法定节假日,还是“黄金周”!
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放假了!
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唐玄宗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唐朝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意思就是: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位放假3天。
最重要的是,唐代清明节“小长假”不需要调休,将寒食、清明二节连着放就行了。其间,也曾有过几次变化的。到李亨(唐肃宗)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节放假3天的规定,减为放假1天,而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延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千秋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他不仅是人民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而在当下,时时在“后清明节”感念先辈们的艰辛,传承先人的美德,善待亲人才是人们献给清明节的最温情的感恩和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