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两个目前最贴近现实甚至很多建筑企业已经存在的岗位:全媒体运营师和数字化管理师。
全媒体运营师定义: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从事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等*的人员。
很好理解,其实就是负责宣传口的人员,但请注意全媒体这个修饰语,未来的宣传,绝不仅仅是纸媒、公众号这么简单,抖音、知乎、B站、头条,甚至UC、百度等等,相同内容的素材需要匹配到各大平台,覆盖更多的人群,占领更多的流量。
可能很多人觉得毫无必要,行业本身就很封闭,靠业内关系就可以*业务,无需覆盖到普通群众,我个人认为这种想法比较落后,先不说流量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新兴业务,宣传带来的潜在品牌力和业务提升都是无法估量的。
数字化管理师的定义: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人员架构搭建、运营流程维护、*流协同、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在线化、数字化的人员。
实际上数字化管理师会对应更多职位。企业总说要数字化转型,没有合理的人才队伍,是无法实现转型的,先有人,才有的升级,而不是升级完成,再招聘人员。所以,看一个企业是否认真应对数字化转型,看他们是否在大力扩张相关岗位就知道了。
设计企业转型完成后,势必存在数据生产、采集和提取、分析、应用,这几个层面,严格来说,每一步都对应着一种新职位。
数据生产*当然就由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完成,未来,我认为不仅仅是模型技术员,大多数的基层设计师也都归属于这一类。
现有的BIM工程师与设计师将统一,不再存在工具之争,BIM工程师需要掌握专业设计技能,而设计师需要掌握新设计方法,少部分具有编程语言基础的BIM工程师会逐步转型到数据工程师,专门对部门及企业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持续产生价值。
项目负责人如果仅有工程专业知识,那么未来在过渡阶段,部门很可能还需要配备一个项目数据策划师。在项目开始时,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理的数据生产、存储和交付方式,让团队所有人有序进行*。
用画画打个比方,传统项目负责人的知识是画家积累多年的绘画技巧,可以决定最终画作的上下限。
数据策划师就好比提供画板、画纸、画笔或电脑的人。画家到底画出硬笔画、水彩画或电脑作画,是A3大小还是几米的巨幅,最后又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卖家,这些都某种程度取决于策划师。数据策划师某种程度也决定着作品的有无和效果。
能将二者集合于一身当然*,难度不小,不过既然建筑师一两千年前是极为金字塔尖的职业,而如今已经是数十万人的饭碗,复杂的知识普及化,对人类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再往上一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数据架构师或数字运营师都是必不可少。
站在整个企业层面为企业这艘数字化航母掌舵,未来无论核心业务也好,还是日常管理*也好,慢慢都会数字化,能不能顺利地生产并最终运用数据,就离不开他们的*。
设计企业如今生产的图纸、模型,严格意义来说都是需要人眼识别的信息,无法交给计算机做任何挖掘。师傅带徒弟,需要一处一处指着说明。
甲乙方*的分歧并不在专业知识的差别或价码的出入,而是信息上的严重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也重复、反复地出现在项目参与的所有个体之间,这是项目反复修改低效的核心原因。
在这个层面,不讨论目前纸质交付的极度浪费,图纸的问题表面上将复杂的项目拆解为便于理解的平面符号,深层次却是将简单的现实场景拆分成了具有门槛且互不关联的多专业图纸,你必须看十几张不同专业的图,才能搞清楚一处节点的完整风貌到底如何,最后很可能还发现各个专业并不匹配。
我见识过很多利用专业门槛维护利益的做法,这不应该是这个行业值得赞赏的事情。
模型当然比图纸更高阶一步,但当下的BIM并不具备能数据化的能力,也因此不具有效率上的优势,要完全替代后者也就困难重重。先不赖地活着比未来活得好更容易被人选择,这也是行业困局的一种写照。
除了前面提及的几个岗位,其实像无人机数据采集及处理、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等等,其实都能与建筑行业挂钩。有些业务可能需要企业自行解决,有些则委托给专业公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