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电影的喜好是不同的,所以并不存在好电影与坏电影。
影像和声音的融合在我看来只是电影的表象,这种表象就好比新生的婴儿---是男是女,漂亮还是可爱。旁人对这个婴儿的期许放在电影角度来说,更多的是来自于影评人或者市场的炒作。大众的感受更多的象征了这个婴儿今后人生。
科恩兄弟曾经说过:剧本就是剧本,纯粹是我们编出来的故事,它跟生活没有关系。
在我看来过于偏激,但势必是要接受的。
这种接受仅仅来自于对他们电影尊崇的感受。
这种感受让我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电影---镜子中的人生。
一部好的电影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在你失恋黯然的时候,一部温情的爱情喜剧,会让你重新对爱情燃起希望。
一部好的电影,其中的生活哲理也许会改变你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一部好的电影,所引申出的艺术类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带着宽容且接受的心态去看电影,这才是会欣赏的人。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精神和物质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对电影的喜好也是不同的。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是需要在其情节所引申出的道理中找到自己所缺失的东西---感受的共鸣会带来欢笑和眼泪,这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新生和解脱。
如果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导演,那对艺术的敬仰和崇拜就会渐之渐少。
特吕佛说:一个好的导演所要具备的是敏感、知觉、好的品味和理解力。
这也正是构成了电影在制作过程中每个独立的岗位的必要特点。
敏感---编剧
敏感的人必定是心思缜密,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
会有常人不具备的第三只眼,来源于脑,来源于经历,来源于对生命的渴求和探索。
将生活中普遍且隐性的感受溶入到剧本中,使其明朗化、特别化。
好的剧本是能让大众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场景中的人物。
知觉---摄像、服装、化妆等
知觉能力太过笼统,但这样的笼统正是整体的融合。究其原因,哪怕是更深层次的渗透,都是来自于艺术的,是从各处来推动电影的发展。
合理的拍摄手法与剪辑,巧妙融合在剧情中的配乐等一系列营造出来的氛围都可能使观看者在感受上身临处境,进而嗅觉和触觉的感受也会浮现在脑中。
好的电影是会让观看者有欲望的,这种欲望往往是人自身最原始的,那便是脑中所想但并不能轻易付诸行动的欲望。
好的品味---导演
王朔说导演是所有艺术门类里最虚的。
可能在他看来,导演不过是把电影中所需要的全部篡起来,有他没他都一样。
但我更愿意把他的话理解为对导演职业的赞赏和恭维。
首先,一个好的导演必定是思维逻辑强的组织者。如果只是照个剧本提示,再加上不会变通的拍摄角度,那谁都能当导演。在此,我把特吕佛所说的“好的品味”理解成为一种鉴赏力,一种适应力,更是一种创造力。
这就好比穿衣服。当你发现大众所追捧的时尚潮流在你看来完全不得而入的时候,如果你能平静的接受,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变,便诞生了自己的风格。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好的品味并不是特立独行的风格,而是将大众的喜好加以变化和融合。
所以,王朔所说的“虚”就是导演并不是照本宣科的死架子,它是变幻莫测的,让你抓不住规则的艺术,这就恰好考验了导演者的能力。
理解力---演员
一个演员至关重要的不是其的表演能力,而是理解力。
表演能力是能后天开发的,但是理解力则是演员本身的素质的致关点。
在电影中与观看者互动的最显性的就是演员,如果演员不能透彻的理解角色,理解剧本,便不能打动观看者,进而剩下的隐性的互动就会完全被忽略。
好的演员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是导演,最后是观众。
其实电影不过是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如果把人一生比作电影的话,我想,肯定不是一部,而是许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