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教育中,你对孩子的行为是匪夷所思,还是解读得适得其反,挫败感不断?从孩子本身的教育需求来说,他到底需要什么,你究竟怎么做才能更加靠近真正意义上的‘让孩子快乐又自信’……”9月16日上午,那个被妈妈育儿圈誉为“中国蒙台梭利教育界育儿男神”的*
早教专家周汉民,空降昆明新爱婴国际儿童中心,这趟从美国凤凰城启程的“中美百城蒙台梭利讲座”育儿列车首次开到了昆明站。
当天,周汉民专业又接地气的育儿理念带给听众们不少启发,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追捧。原计划12点就结束的讲座,一直延时到13点5分,在*人员的第三次提醒之后,围得水泄不通的家长们才逐渐散去……
早教:把学前教育细分化
“不少人认为: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够了,此前就让孩子玩。”
“
早教”把学前教育细分化,对于这个词,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也愈发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周汉民说:“社会需求进一步推动着研究者、学术性机构、商业机构加入这个行列,让它发展起来。3到6岁的时候,有全球标准化的一套教学体系,就是幼儿园,但是,0到3岁这个阶段,到目前*全球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的体系。”此前,“不少人认为: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够了,没必要再去专门进行幼儿园前的教育,让孩子玩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孩子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包括我们都作为一份子在不断探索当中,致力于找到更多科学的育儿方式来培养孩子。”
真正的早教,“是培养综合素质,既包括精细动作、身体运动能力,也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进行了胎教,妈妈喜欢听音乐、打节拍,那孩子在妈妈肚子里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就有听觉能力,听到音乐声就会动起来,表现出对应的一种喜好,这就已经有了早教的成果。早教不是平面的、简单的一种知识学习,它作用于各个方面,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能够让孩子在社会上有更好的表现,大人觉得学习成果不明显往往是因为学到的知识不明显。”
解读:孩子的行为与情感
“如果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那孩子是‘一无是处’的。”
处于早期教育阶段的孩子,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些特征下,会有相应的情感表现。
周汉民与团队经过10多年的专业研究,摸索出规律,对家长们的困惑“一抓一个准”,解读起孩子的行为则为家长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孩子喜欢重复自己的行为:一遍遍追着你念同一个故事,一遍遍观察同一个物体,并不是因为他在‘炒冷饭’,这是一种周期,他需要自己度过这个周期,而不是因为家长的一句“做无用功”被打断;孩子因为某件事情很生气,如果利用他的感官敏感性,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他的情绪,避开矛盾,表面上看他暂时不哭闹,很快就忘记了,但实际上,这个坎在他心里没有过去;孩子有时候表现得磨磨叽叽,吃饭穿衣慢慢吞吞,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成长步调,不要做过高的要求去破坏他的平衡,造成他心理的失衡,如果偏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那孩子是“一无是处”的……”
从蒙台梭利的角度讲,“孩子本身各方面的天赋都是具备的,他不同年龄需要做什么,就需要给他创造条件,把他那部分的天赋发挥出来。简单说,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棵大树,但如果土壤贫瘠,受到外力干扰,那树苗就无法长大,就会变成一棵小树,变成一个盆景。所以,给孩子成为大树的环境,用适合他成长为大树的方法,才能让他真正长成一棵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