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要承受的压力
分三个层面来讲吧
第 一层就是【迷茫】
这个时候退出,还没来得及经历那场盛大的考试,却也已翻过几遍书。经历了几个月放松的生活后重新开始过那样枯燥的备考生活,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知识点、整整齐齐的复习资料、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不由得会开始陷入“迷茫”的情绪。
因为没有见证过结果,所以你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到底对不对,复习进度合不合理,甚至不确定自己会不会痛定思痛,真的像当时决定二战时想的那样坚定考研。
第二层就是【孤独】
二战到底有多孤独?只经历过一战的人或许不会懂。
所有人都知道考研是孤独的,因为身边没有人陪你一起考研,你要一个人起早贪黑泡图书馆。可是二战时,不止没人陪你一起考研,甚至身边没有人。你熟悉的人上岸的上岸、*的*,熟悉的环境也被学校收回去,你只能租一间房子,甚至自己做饭。幸运的人还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不幸运的话,那一个单间就成了你备考的一年中唯一的空间。你需要战胜这些孤独,你还需要战胜你曾经经历的挫败和失意。
没有了*次的试错成本,二战的我们少了“虽千万人吾往矣”豪迈,也不再那么笃定自得。你彻底告别了奶茶和综艺,多休息一天都仿佛在给自己多施加一层压力。你开始与周边的生活慢慢割裂开来。偶尔跟朋友们聊聊天,却发现你除了考研备考外,你们竟然没有啥可以讨论的「近期话题」。
第三层就是【焦虑】
二战你会焦虑吗?为什么会焦虑想明白了吗?你已经不再是一名学生了,我想你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吧。
你会选择边*边考研,还是全脱产备考?我猜多数人都选择了后者。但是只要你一旦脱产备考,你就是一个“无业人士”,你没有*的保障,也失去了象牙塔的保护。这一次,只要开始了就无法回头。
突然间在你的朋友圈里,好像只有你一个人的前途还漂泊未定。相识的朋友同学有的幸运上岸开始研究生生活、有的赶上秋招去到了不错的公司、有的听从家里,干着早安排好的稳定*。前路扑朔迷离,于是焦虑感油然而生,就像黑暗中黯黯摇曳的烛火、似有还无,不足以燎人却足以使你时时不安。
二战额外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准备二战,档案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暂缓留在学校”、“存放在人才市场”和“主动打回原籍”三种。需要注意的是二战报考点的选择与户口和*所在地有关,与档案无关。
如果你不打算找*,全心准备考研的话,小编建议你把档案放在学校或者放回户籍所在地,看放在哪个地方方便来年录取时调档方便(调档时需要你拿着被录取学校的调档函到档案存放的地方去办理调档),到时候如果二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还有家人帮我们跑一下,可以稍微省心一些。
简历会存在一年空白期
二战,意味着你放弃了应届生的身份,而应届生意味着什么?
很多城市为引进人才,甚至提出应届生可“直接落户”、“买房打折”等一系列措施;国考、省考等招聘考试,很多职位只有应届生可以报考;央企和国企还有一些公司的校招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甚至一些租房平台都对应届生大开优惠之门。如果你现在就放弃,决定二战,成功则以,不成功就等于直接放弃这一切。
错过了校招的你只能通过社招找*,面试官盯着你那一年的空白期问你:那一年你在干什么?你想好怎么回答了吗?看着他狐疑的目光,快说出口的真话(二战了、失败了)生生的被你吞了下去,你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是不是会影响你的面试结果,或者仅仅是觉得无颜坦诚。
对于一战生来说,失败可能就是面临*或者就是继续二战,对于二战生来说,如果是全心考研的你,错过的就是**时期。
额外支出
你要在校外租房,在学校吃饭,买复习资料;还有那些风险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这些额外的支出你算过吗?
书籍和课程方面,与一战保持一致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再重新购买,但如果你决定换一个目标院校的话,一战专业课的所有花费直接乘二。生活方面,二三线城市房租每月在800元左右,吃饭就算都在学校食堂解决,每天费用也要25元左右。而这些额外的消费,如果你今年不选择放弃的话,也许本不必支出。
是否更换院校
你在此时决定二战是因为什么?觉得两年的时间来备战,上岸的可能性会更大?那你会不会重新选择院校?如果你重新选择院校,那你二战的意义是否就此荡然无存?
或者换一个思路来想,每年都有学生因为九月份的招生简章下来发现自己要报考的专业停招了而被迫换目标院校。那么你怎么确定明年你二战的时候这个专业还好好的在等你?(每年看招生简章真的好像拆盲盒,心惊胆战的)
小编有话说
可是我告诉自己,考研这条路到达目的地很重要,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目的地。我珍惜自己决定考研的勇气、珍惜我已经为之努力过得时光、珍惜自己曾满怀希望所梦想过的生活,所以我不想就这样放弃。
就算最后我没有成功划到对岸,但是沿路经历过的风景,和自己真的付出过的一切也足以让我回味一生。也许有天我会笑着和别人分享,我也真的为一件事情拼过命了,无论成败,我欣赏那样的自己。我希望,你们也是,宁愿失败,不要遗憾。
放心吧,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只要你不放弃,四方永远会与你们并肩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