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为“我不行”的自卑心态
自卑,通常源于自信心缺乏和过分注重跟别人的攀比,因为过分注重攀比,难免常常有种挫败感。应对策略:对于自卑的考生,家长一定要懂得激励的重要性,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激发其学习动力。
一是帮助考生正确地看待自己,明白盲目攀比要不得,妄自菲薄不足取;二是让考生认识到,考试只是对学生一般能力的考查,只要用心复习,合理地利用考前的这段时间,就会取得应有的成绩,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努力向上。
2 觉得“都会了”的自负心态
自负,源自于自信心膨胀。表现在学习上,就是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虚夸浮躁,丧失进取心。应对策略:对于自负的考生,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待他人,让他们懂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
其次,要时刻提醒他们:看清自己,高考容不得一点疏忽,一分之差可能结果完全不同,所以一定要踏实下来,把临考前该做的事情做完、做细、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3 放言“管他呢”的厌倦心态
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一切都感觉无所谓。出现这种心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平时学习过程中缺乏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刺激,导致认为学习很无聊;二是长时间专注于复习考试,使部分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产生心理疲惫。应对策略: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多与他们聊天,多聆听他们的倾诉,鼓励他们前进
4 过分在乎名次升降的敏感心理
适度的竞争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过于频繁的竞争,则会使学生产生怯场、紧张的心理状态,不仅失去激励作用,反而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对策略:在适当竞争的基础上,让孩子看到自己哪怕点滴的进步;让孩子忽视外界的一切干扰,相信自己,不灰心,不放弃,构建独立稳定的心理状态。
5 过度疲劳引起的烦躁心理
长时间超负荷的疲劳战,很容易让人变得烦躁不安,不仅与学习无补,反而极大地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应对策略:学生可采用“分割记忆法”和“避免干扰法”进行学习。实验表明,连续数小时的集中记忆,不如分成数次,采用分散复习的效果好;文理科相互交叉学习,记忆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因材料相似而带来的干扰,提升复习效果。另外,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加强饮食营养的补充。
6 过分追求完美的苛刻心理
追求完美的考生,会因为一点小的错误而导致情绪的变化,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备考的效率。应对策略:将自己的心理期望值适当调低些,以便从容应考;经常同老师、同学和家长沟通交流,协调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途径;将复习节奏适当放慢些,这样更能提升学习效率。
以上问题,大多数考生在高考前或多或少遇到过。如果发现自家孩子也有类似的问题,家长不必过于担忧,耐心开导、做好后勤即可;也不必太过焦躁,做好我们能做的事,就是帮孩子减轻考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