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之前,西方艺术家大宗师们是有艺术自觉的,比如伦勃朗,比如米开朗琪罗。但绝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凡代克和勒布仑为首的肖像画家,更多是在“接受约稿,完成委托作品”。“要具有时代精神,社会使命感,社会的认可”,是给艺术家加压力。比如莫奈和雷诺阿就特别烦这一套。印象派那一代,被这种文以载道的压迫感给坑苦了。他们只是想画符合他们艺术自觉的东西,那我们普遍化的艺术教育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
普遍化的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让人欣赏艺术,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从事艺术。
而且“艺术”的定义并非想国内学生以为的限于古典艺术。现在手头使用的手机和电脑的设计,就属于工业美术范畴。随处可见的城市建筑,都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就连手机屏保都是摄影艺术。实际上,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将艺术与设计融汇于生活中一切所见、运用各类非传统材质,早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的真谛在于哪里呢?可能是对伟大作品表达尊敬,而不是将他们捧上神坛风干,而是让更多人看到并欣赏他们。
艺术教育并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从事它一辈子变为艺术*者,但它一定会*更多人欣赏世上已有的美好创造,理解生活和这个世界。好比教你认汉字,不是让你写《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而是让你可以读这些美好的东西。
艺术,尤其是古典艺术,很有必要学习。因为世上有那么多聪明人,呕心沥血创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东西,*欣赏它们,是件很有趣的事。
艺术创造是渗透我们生活每一寸细节的。虽然许多人会觉得流水线的工业设计生产不是传统的手工坊式艺术,但只要能唤起愉悦,或者甚至不需要愉悦,就是审美上的感官体验,那就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