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属于语法学上所谓“屈折语”,即德语主要靠词形变化,而不是像孤立语一样靠语序、虚词来表达清楚一个句子的含义,如汉语。德文属于语法较为传统的语言,它保留了较多来自古代的静词的格词尾变化以及动词的变位。相对于英语、荷兰语、瑞典语这些日尔曼兄弟语言而言,德语的语法变化是相当复杂的。但和俄语、波兰语、拉丁语及梵语等非同族语言相比,德语的屈折变化相对来说又是简单的。马克·吐温说过:“聪明人3个月能*英语、3年*法语,但要花30年*德语。”这种说法容或有夸张成分,但也说明德语比一般人认为难学的法语更难学好。
屈折语(英语:fusional Language,或称inflectional Language)为综合语(synthetic language)之一种。屈折语和同为综合语的黏着语之间的分别在于屈折语的词素趋向连在一起,较为难以分割,意即屈折语的一个词缀经常同时表达多种意思,而黏着语的一个词缀一般倾向于只表达单一种的意思。不过黏着语和屈折语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并不明显,因此可将黏着语和屈折语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连续体,而很多语言则落于“完全的”黏着语和“高度的”屈折语之间。
拉丁语、俄语、德语及波兰语等是颇为典型的屈折语,而大多数的印欧语系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屈折语。然而屈折语并不只存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其他语系的语言亦有可能在某程度上算是屈折语,像芬乌语系中的某些萨米语,如斯科尔特萨米语(Skolt Sami)即为其例,而亚非语系的很多语言也算是屈折语。
古英语亦为一种屈折语,虽然现代英语保有部分屈折语的词形变化,如动词第三人称现在时单数形结尾加-s的规则,但现代英语的词形变化已大量减少。有学者认为法语和保加利亚语的变格规则已大大简化,故法语及保加利亚语的语法基本上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
德语名词分为三个性,四个格,有单复数之分。名词通过其本身及修饰、定义它的形容词、副词、冠词之变化来体现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功能和意义,称为变格,而德语的动词需要根据人称和时态、语态而变化,称为动词变位。其规则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