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的主要优势有两个,一是量化比较好看(EJU日语以外),二是在想学的学科上有自己的想法。
提高量化没有捷径,唯一称得上窍门儿的,大概就是“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日语,就大量背单词”吧。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具体的学习方法先不多说,有机会再跟大家详细讲一个我发现的、自认为非常有效的学习日语的方法。
说到日语,希望大家在评估自己的日语水平的时候,目光不要局限于量化,多关注一些能够体现你实际听说读写能力的方面。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大学入试,还有进入大学后的学术、社交活动,甚至还有毕业后的就职。
相对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真的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的输入和输出练习。
决定留日比较晚的同学,大概都和我差不多,日语是突击出来的。存在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我在交大从开始学日语到考过N1只用了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的盲目自信和眼高手低。来到日本之后,我也曾觉得课上讲的内容过于简单,是在备考N1N2时早已学过的。过了一段时间才后知后觉,一些自认为简单的内容,由于前期缺乏反复的训练,我掌握得并不牢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保持虚心向学,真的非常重要。
应对面试没有套路
至于面试等方面,说实话我没有太大发言权。庆应面试的前一天晚上,我才草草准备好面试稿,面试过程中也是日语能力全程掉线。除了一开始被问了志望理由,其他提前准备好的内容都没有用到。主要就是跟教授聊了聊与学科相关的话题,比如我比较关注的亚文化和性别问题,具体谈了腐文化和女性的性压抑;再比如我高中老师推荐信上提到的,我给校刊写的关于俳句的文章。尽管没有用到提前备好的稿子,面试的内容还是很充实。
这里想说的是,关于自己志望的学科,一定要有相对具体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过于抽象的概念上。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在写志望理由书时和面试时有话可说,更是为了在大学里能真正学到想学的东西。此外,理性和批判性的思维也同样重要,它们会体现在你看待事物的方法中,对以后的学术和生活都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