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父子两人在玩积木。楠楠在拿一块块积木对接起来,搭一辆小火车。爸爸从积木盒里每拿出一块长条积木递给孩子,楠楠就把积木和其他积木摆在一起,使得小火车变得越来越长。可是这次爸爸突然拿了一块圆形的积木给了楠楠,楠楠拿到后显得很疑惑,似乎心里在想:“嗯?怎么变成这样的了?”他扭头看着爸爸,然后又看看积木盒,好像想要换一块长条的积木来。
爸爸看到楠楠的表情,故意不说话,也不做任何其他的反应。楠楠只好用手指着积木盒,说:“积木,积木”。爸爸引导他说:“要积木吗?”楠楠说:“要。”爸爸进一步扩展问话:“要什么样的积木?圆的还是长方形的?”在爸爸的提示下,楠楠最后说出了“要长方形的积木”。
在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引入一些特定的规则,比如和孩子轮流玩某样玩具,和孩子进行交换。让孩子适应、熟悉并配合这种常规后,偶尔变动这些规则,就可以给孩子带来意外。利用这种意外来训练孩子对于真实情境的适应和反应,会让他们更自然地接受。
小蓓特别喜欢吃山楂,但爷爷觉得吃山楂对身体不好,就把山楂放在高高的书柜上,让小蓓自己够不到。但小蓓一进书房还是能看到书柜上放着的山楂,然后就会拉着爷爷的手到书柜前,想要爷爷把山楂拿下来给她。爷爷想了个办法教她用适当的方法来表达这个意愿:在书柜的下部,小蓓能够到的地方贴了一张山楂的图片。每当小蓓拉爷爷来到书柜前时,爷爷就会辅助他指一指自己,然后指一指山楂图片,最后爷爷才会拿山楂给小蓓。
把孩子喜欢的东西放在透明但密封的容器里,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但只是部分地满足,也可以激发出孩子沟通的需求。
比如,在玩拼图时,本需要六块拼版才能组成完整的小兔子图案,但一次只给孩子五块。当孩子把手中的五块拼好后会发现少了一块,这时就有了表达的需要。在玩小汽车时,家长和孩子对坐在桌子旁,轮流把两辆小汽车推到对方面前。这样反复地玩几次,孩子熟悉了这一常规后,家长在推给他一辆小汽车后就停止,不显示出要继续推第二辆的打算。这一未完成的活动会激发孩子要第二辆小汽车的需求,进而可以引导孩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来。
比如,当孩子拿杯子喝水时,可以说“xx在用杯子喝水。杯子,喝水”。在合适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简短地重复家长的话,以加深头脑中词语和实际物品间的联系。
比如,孩子想要吃糖时说“糖,糖”,家长可以拓展这句话为“我想要吃糖”。在和孩子一起看绘本时,如果孩子只会用很简短的话甚至一两个词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家长可以根据图画将孩子的话补充成完整的长句,然后引导孩子模仿。
可以提供的选择机会有很多,比如物质类的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食物等;社会性的选择:喜欢和爸爸还是妈妈一起玩游戏;对时间因素的选择:在游戏中大家排队轮流做某个动作时,愿意做第几个。给孩子不同类型的选择机会,让孩子在选择中提高自我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