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作璋(1927.01—2019.02),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当代学者、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副会长等职务。他在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被山东省委、省*授予“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之一。1986到2015年间,六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的称号。
主要影响
秦汉史
秦汉社会制度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界曾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汉也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下限、即封建社会的开端应定在东汉末或魏晋时期,这派的观点称之为“魏晋封建论”。安作璋在1959年发表了论文《西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关于西汉社会性质的讨论》,正面回答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他认为:(一)西汉的经济基本上是属于自然经济,其所表现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牢固结合,商品经济虽有所发展,但不占主要地位。(二)西汉时期封建关系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它在一切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完全保持着压倒的优势;而奴隶制度则完全处于封建制度支配之下,只不过是一种过时之物被保存下来作为封建剥削的补充形式而已。(三)西汉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农民不但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担当者和国防的守卫者,而且他们还是各种主要工程的建设者。有些农民虽然自己占有一小块土地,有着独立的个体经济,但实际上则是国家的依附农民或农奴。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耕豪民之田”,以“见税十五”的地租交给地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生产关系。(四)西汉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尖锐化,曾导致多次的农民起义。[11]在以后的研究中,安作璋又进一步指出了作为秦汉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秦汉封建地主阶级与西欧封建领主阶级的区别。*,秦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虽拥有土地私有权,但这种土地私有权,是从属于皇帝最高所有权的。第二,秦汉时期,虽然有了地主和农民的租佃关系,但农民的身份,还是属于封建国家的领民,并不属于私家地主所有。第三,地主阶级要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必须依靠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政权的保护。当然,地主阶级的构成也显示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秦朝占统治地位的是军功地主,汉初至汉武帝以前主要是“封君”和“素封”地主,汉武帝以后至东汉则是以儒学起家、累世公卿的世族地主。[10]安作璋的上述研究虽然仅限于秦汉时期,但却涉及到古史分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性质等重大理论问题。
秦汉政治制度
安作璋出版鸿篇巨著《秦汉官制史稿》(与熊铁基合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2007年齐鲁书社又出增订版),从选题到完成,历时十载,五易其稿,198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秦汉官制研究方面,安作璋利用了汉代各种传世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献资料、考古资料;还搜罗了清代考据家、注释家以及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其中的某些错误或不足之处,也进行了订正和补充,并对若干具体的制度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秦汉官制史稿》是迄今*关于秦汉官制研究领域内容最为全面详赡的一部著作,也是研究秦汉官制的不可逾越的奠基之作。这些论著在资料的运用上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尽可能完整地搜集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如秦简、汉简、汉碑、汉官印、秦汉瓦当等。在学术观点上,安作璋认为,真正的丞相制存在于秦和西汉前期,秦只有国尉而没有太尉,国尉不同于后来的太尉;三公制的出现是在西汉末期,主要存在于东汉时期等。安作璋还强调东汉时期的中枢机构完全为尚书台取代,三公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对秦汉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设立及演变、职掌、属官等重要问题,都作了详细的考证分析。此外,对常为人们所忽略的诸侯王国的官吏、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吏也加以论述,对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赏罚等这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方面,安作璋都作了详细的探讨。《秦汉官制史稿》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项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开拓,它的出版在中国官制史研究的漫长过程中树立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
秦汉历史人物研究
其代表作是《班固与汉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后增订为《班固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刘邦评传》(与孟祥才合著,山东齐鲁书社1988年版,后增订为《汉高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汉光武帝大传》(与孟祥才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华书局2008年再版)、《秦始皇帝大传》(与孟祥才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汉武帝大传》(与刘德增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等。安作璋对研究历史人物的著作,考辨精审,文笔优美,资料翔实,将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
其中,桑弘羊是西汉著名的理财家,也是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和桑弘羊同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仅用几句话为他写了一个简单的传略,这就为研究桑弘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对桑弘羊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安作璋对桑弘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是写了《论桑弘羊》一文,载于所著论文集《汉史初探》;继而又撰写了《桑弘羊》一书(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安作璋认为,桑弘羊在汉武帝身边*了几十年,在他负责财政*期间,主持制定并积极推行盐铁官营等政策,这些政策对西汉的巩固发展,对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历代的财政政策,也产生过积极影响。虽然他的思想、他的财政政策都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但仍不失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财家。这种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其中,《刘邦评传》一书“不仅是刘邦个人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西汉开国史”。
安作璋(1927.01—2019.02),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当代学者、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副会长等职务。他在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被山东省委、省*授予“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之一。1986到2015年间,六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的称号。
查看详情
安作璋(1927.01—2019.02),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当代学者、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副会长等职务。他在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被山东省委、省*授予“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之一。1986到2015年间,六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的称号。
查看详情
安作璋(1927.01—2019.02),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当代学者、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副会长等职务。他在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被山东省委、省*授予“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之一。1986到2015年间,六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的称号。
查看详情
安作璋(1927.01—2019.02),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当代学者、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副会长等职务。他在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被山东省委、省*授予“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之一。1986到2015年间,六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的称号。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