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BFSU)的前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初设于2015年。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向国际化、重特色、高水平、综合型世界*外国语大学迈进的总体要求和发展规划,2018年4月,学校决定将教育学院更名重组为国际教育学院,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秦惠民博士担当首任院长。
学校明确的国际教育学院学科定位是,建设具有北外特色的教育学科,教学科研领域为全球视域中的教育。结合北外的语言、语种和区域与国别研究优势,把中国教育置于全球视域中进行考察探讨,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教育模式、经验、法律政策等进行研究,并与中国进行比较,为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经验与借鉴。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上,要把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法律政策列为教学科研的重点方向,凝聚力量,突出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推进。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外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次年9月,首批2020级18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校,正式开启了北外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历程。2022年6月,基于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和全球治理的学科布局,北京外国语大学自主设置“全球教育与文化”二级学科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准备案。
目前在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有五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这五个学科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该二级学科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负责建设)。目前国际教育学院有2020级、2021级和2022级三年制在校硕士生53名(不含教育技术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全球教育与文化”目前招收两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这两个学科方向为:国际比较教育、国际高等教育与法律政策。目前有2019、2020、2021、2022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共22名。另有进出站博士后4人(1人已出站)。
北京外国语大学“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双*”建设方案,明确将教育学列为加快发展学科。
教育学作为北外新建学科,以突出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推进为原则,通过高起点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学科起步,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较快形成北外教育学科在学界的影响和地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重点为:优先发展比较教育、重视高等教育、突出教育政策和教育法治研究、做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国际教育。以此建设发展方针为引领,明确方向、凝聚力量、突出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推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同时砥砺创新。
北外国际教育学院将继承和发扬北外人才培养的历史传统、长期优势和既有特色,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学科交叉融合为发展特征,充分发挥和用好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语言语种和区域与国别研究优势,注重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发展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新的一级学科起点上,北外国际教育学院将通过打造新的学术平台和学科方向群架构,凝聚学源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多元、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创新的学科团队,以学科建设的差异化存在和发展,融入北外的国际化教学科研学术共同体。
北外国际教育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将发挥北外优势,突出国际化特色,实行双语教学,中外联合培养,校内外合作办学。
北外国际教育学院作为研究型的学院,科研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向高、精、新发展和突破,以高水平、高质量求生存;以深入研究、出精品、占高地求发展;以独辟蹊径、交叉融合求特色与创新,努力推出标志性重要成果。
北外国际教育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国民化待遇外籍教师2人;另有兼职教授2人;博士后3人,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国内外名校,以及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优秀研究人员调入。所有教师都有国外访学或交流的经历,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后劲、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教师团队。北外国际教育学院正在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打造学科特色,发展学术优势,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特有品牌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