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金钱诉求时,都会发出向上面一样不能理解的声音,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还小,不应该过早的接触金钱这个东西,所以很少有父母会主动教给孩子关于金钱方面的知识。
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曾提出过没有金钱意识的孩子长大后会碰到的四种问题:
Ø没有节制消费意识;没有需求排序意识;没有投资意识;没有危险意识。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来替你给孩子上课,也许是他的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他未来的生活品质以及人生高度。
2、要和孩子谈钱
金钱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格教育、幸福教育,有远见的父母,一定懂得和孩子谈钱。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大一女生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声称高中的时候母亲特别大方,给自己报个六千元的补习班眼睛都不眨一下,现在一个月只给两千,月底空了要去吃食堂。她觉得自己十分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我们眼中的“巨款”,或许在女孩眼里不过是个轻飘飘的数字罢了。在女孩看似不懂事的背后,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金钱教育的严重缺失。因为不明白金钱的意义、不知道钱是如何挣来的,孩子才会以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家长耻于谈钱,殊不知,孩子从小的金钱使用习惯,将影响孩子整个人生的金钱态度。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一定要趁早,它就如同孩子的三观教育,只有懂得与金钱相处的人,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与财富。
3、让孩子明白钱从哪里来
知道钱是什么,是孩子建立金钱观的*步,也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一个必备条件。
有些家长避讳和孩子谈钱,害怕孩子变得市侩,结果并非是想象的这样,许多孩子就是因为不明白赚钱究竟有多么的辛苦,不了解金钱的价值,才会肆意挥霍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
孩子从小就应该明白,钱是从哪里来的。之前,网上有段关于“谁最有钱?多少算有钱”的街访视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一群00后小学生,答案五花八门,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阵严肃的思考。
“总统,一个月能赚几个亿。”
“校长最有钱,应该有一亿多吧。”
“爸爸最有钱,应该有三万,他一个月赚100多。”
“特朗普,差不多有十栋别墅那么多,一个月能赚200多块钱吧。”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很难想象,孩子们对于金钱的理解竟然会模糊到这种地步,他们不知道钱何谓多何谓少,也不知道父母赚钱的来之不易,更不知道该怎样合理地使用手上的钱。在这样一个认知力下,他们无法做到花钱节制,也不会明白赚钱的辛苦,长大后更有可能变成一个挥霍无度的人。
4、让孩子知道钱的来之不易
泰国一位妈妈在Facebook上分享,自己的孩子吵着不想上学,无论怎么劝都没用,最后她决定带孩子去路边捡瓶子,体验生活。为了捡更多瓶子,两人一起走了几公里的路程,孩子满头大汗不停喊累,但妈妈告诉他:“捡瓶子可以卖钱,如果不想上学就必须赚钱。”
最后,两人好不容易捡满了一整袋瓶子,但只卖了2泰铢,孩子这时已经体会到了挣钱的辛苦。当捡完一整条路的空瓶后,孩子想坐公交车回家,妈妈问他:“做公交车要10泰铢,你有多少钱?”儿子看了看手里只有2泰铢,无奈只能走回家了。想吃个冰激凌,妈妈又问他:“冰淇淋要5泰铢,你有多少钱?”这时,儿子忽然发现,相比挣钱,上学是那么幸福的一件事情,他不断喊道:“好累好热,我想回家,我要上学!”
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是多么辛苦,他才会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确地知道金钱是从何而来的。父母的百依百顺,只会助长孩子挥霍的气焰,看似是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富养,其实是在给孩子构建一个扭曲的金钱观。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的金钱教育,通过身体力行告诉孩子,钱来之不易,不能挥霍。由此,孩子才能了解金钱的价值,在花钱的时候,才有一定的规划,保持理性。
5、让孩子*支配零花钱
电视剧《少年派》中,闫妮对女儿林妙妙想要零花钱一事,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不能理解。她觉得孩子用不上钱,不但扣押她的零花钱、压岁钱,连考试之前承诺的“进步奖金”,也不兑现。
对此,妙妙说:“小孩也需要钱压兜呀,这样身板才能直起来呀。
适当地给予孩子一些零花钱,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合适的消费观念,还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心和快乐。孩子没有零花钱,可能会造成孩子小气的性格,影响心理健康,长期金钱的匮乏,还会让孩子困在没钱的自卑中,它关乎孩子的自尊、消费观以及价值观。
在平日里,我们可以让孩子一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比如购物的时候,列好购物清单培养孩子有计划的购物习惯。通过性价对比,挑选最为合适的物品,培养孩子的“算账”能力,让孩子知道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养成列清单、存钱和记账的习惯,理财观念会一点一点随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