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习惯动作是潜意识,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
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待人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关于怎样培养好习惯,育儿专家都有很多经典的著作,我不罗嗦了,也许以后会总结一些具体的实例。今天,我想说几个“反面教材”,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等待,*考虑他人的感受,*控制情绪。
(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
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这是一位网友妈妈向我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我提的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结束语】
我还是这句话:孩子无错,家长有责。
以上恶习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过度顺从,会导致孩子自私蛮横;
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软弱无能。
所以,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