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良好的学习习惯:*括条理性,专注力,时间管理,明确的任务要求,执行到底的能力;
2. 明确的自我目标设定:目标指自己选定的现实可实现的目标,可以具体到选校和分数,也具体到通过作弊、替考、还是自己学习来实现这些目标;
3. 持续稳定的自我驱动力:这个驱动是来自于自我荣誉感也好,来自于羞耻感也好,来自于实现目标之后的奖励也好,需要持续、稳定、强劲,才能做到过关斩将实现目标。
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同样两个孩子都关着门,他们在里面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同样两个孩子都在自习课堂上看书背单词,他们的效率是不一样的;甚至同样两个孩子都在一道题目上错选了C, 他们错选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在集体管理的环境中,能管得到几点关灯睡觉,上自习的时候不聊天,作业按时交,但管不到在这些表象之下,孩子脑子里面应该发生的学习过程,到底发生没有。
我们接触过的在国际高中住校的学生,在*条,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多多少少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个孩子也有可能不是住校,而是从外地到大城市来上国际高中,和同学在外面租房子住,总之就是不和父母(或者是养育父母--如 祖父母)住在一起。无法专注地看完一篇有困难的文章,不能专注地尝试一道数学题的不同解法,碰到困难的时候容易烦躁,对自己没有管控能力,手机和电脑依 赖,都是常见的问题。在现在中国的国际中学强调个性发展,强调减负的大环境下,以上这些问题不会直接体现在孩子学校的各科成绩中,因而家长往往是最后一个 知道的。而住在家里的高中生,晚上在家学习的时候是否专注,碰到困难时候的沮丧,和解决问题之后的欣喜,任何一个善于观察的父母,都能在孩子的脸上看出来。及时发现问题,家长有机会做干预和引导,帮助孩子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接下来谈2. 目标设定和3.驱动力的问题。
我们带过一个衡中的学生,高中在北京读国际学校,家长平时不在身边。孩子上课的时候常常烦躁,不能克制地踢桌子椅子,对着单词书要么半天也不翻一页,要么哗
哗的翻,上课不止一次地对老师爆发,“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买答案了,拿着分数开始玩儿了,就我一个人还在这里学,我就是脑残!”孩子烦躁和迷茫到这个程
度,家长能做的,也就是一个月来两个周末,陪她吃几顿饭,收拾收拾屋子,念叨念叨。她在家长面前装两个周末还是很容易的。这两个周末之外剩下的27天,她的状态和面对家长的时候完全两样。
我们带过的另外一个学生,学习习惯极为优秀,在北京*名的初中可以拿年级*,到了美国的好高中,依然是以年级*的成绩毕业。他的母亲是一位极成功的事 业女性,麾下多个集团,横跨多个产业。她在孩子高一的时候毅然放下所有的事情,到美国去做一个陪读母亲。她是这么跟我说的“儿子到了美国以后,半年左右, 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妈妈,咱们家这么有钱了,我以后干什么都够了,我还为什么要这么努力?我现在做的这些,有什么意义?她说,我不能让我儿子在这条路上走 岔了,必须去陪着他.
青少年阶段的特点,本来就是不稳定,容易过度乐观,也容易过度悲观,对现实认知不足,对自己高估,敏感,容易受挫折。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每一天都可能是一 个不同的世界,他未必会打开让你看,未必会愿意跟你解释,但当他的世界天翻地覆的时候,父母在身边,给他们的安全感是不可替代的。再成熟稳重的少年,也毕 竟还是个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目标的不断修订,自我驱动力的维护,都需要家长的帮助。
最后啰嗦一段,任何问题都不适合一竿子打死,住校的学生,有学习习惯好的,也有学习习惯不好的;不住校的学生,也有选择考试作弊的和坚持自己考出分数的。城 市太大,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平衡,每一个让孩子住校的家长,都有无奈的地方。每一个选择都有好处,也有代价。最后的问题就是,你是选择这个代价由自己来付, 还是由孩子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