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选择动漫设计专业的同学多少会经历一些疑惑,由于欧美和日本的动漫设计风格相差很大,不确定哪一种更适合自己,今天,小编就来帮助大家解答这个困惑!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刚刚用他们自己发明的“电影机”举行了世界上首次的电影公映,只不过相隔十年左右,也就是1906年,美国人J.Steward就制作出一部名叫《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的动画类型影片,另一位美国人WinsorMcCay则在1914推出了*部真正意义上的全动画影片《恐龙葛蒂》。可以说从一开始,欧美的动画艺术与真人电影之间就是基于相似技术却各自独立发展的两种不同商业艺术门类。
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出现,1937年,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上映。由于该片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这部动画片的运营模式、制作手法甚至美术风格都成为了随后美国乃至全球商业动画工业的一种模板与范例。正是大规模的量产式动画工业,才产生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这种“迪士尼类型”的美式全动画卡通风格。
二战以后,制片厂越来越难以应付高昂的全动画影片制作费用,大量的动画制作人才流向了电视制作和广告行业。他们总结出大量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的有效方法,创造出一种“有限”的动画风格。虽然后来欧美动画风格开始变得越来越个人化,但有限动画的基本原则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只是让表现形式变得更加鲜明和独特。
90年代之后,CartoonNetwork频道在吸收了日式动画的一些特点之后,角色们的身材比例开始变得漂亮而且一致起来,动作没有了夸张滑稽,而是变得POSE感十足,镜头运用也逐渐变得写实而不再突出平面感和装饰感,同时把迪斯尼式造型进行简化处理的硬朗美式风格,最终形成了今天美国电视动画这种混合风格。
1958年,日本东映动画株式会社仿照迪士尼模式,上映了日本历史上*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宝宝们是不是没想到日本的*部动漫是改自中国的传统故事)。
当时日本正好处于电视全面普及的时代,这种全动画风格影片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提到日本动画产业的发展就不得不说手冢治虫。
1960年,其漫画《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动画长片,开创了日本式的“先有漫画后有动画”这种模式之先河。
第二年手冢组建了自己的公司“虫制作公司”,尝试制作符合自己理念的动画。
可惜,事情的开始总没有那么顺利,当时日本动画几乎陷入当时美国动画业相同的处境。
为了满足紧张的制作经费与时间限制,手冢不但沿用了“有限动画”这一概念,甚至更进一步发展出之后在日本通行的电视动画商业模式:
即先期寻找广告代理商的赞助、改编人气漫画为动画片,然后由电视台买下播映权之后播放,再挑选其中收视成绩较好的动画,通过出售在其它平台上的播映权以及授权玩具、食品等各式周边产品等手段,进一步求取更大的利益。
至此,美式动画模式在日本几乎绝迹,而日本动画却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了一条庞大的经济产业链。
以“迪士尼/皮克斯”为代表的欧美大影视公司,在制作影院级别大片时通常采用的一种卡通风格。习惯将角色的内在与个性,通过夸张、抽象等手法从外观造型上反映出来。另外由于多数的表演都是通过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与表情来完成的,所以造型的立体感通常都很强。
HB公司与CN频道最终确立的一种主要应用于电视日常播放、成本低廉的一种简约式卡通风格。角色的个人风格往往十分强烈。由于通常是依靠大量的对白、音乐与旁白等来推动情节发展,因此造型与动态大都呈现出明显的平面感与装饰感。
指2000年以后CN频道开始逐渐采用的,集迪士尼、有限动画、日式卡通甚至还*括街头涂鸦风格等多种卡通风格于一体的新型电视动画风格。主要特点是比迪士尼风格的简化、抽象程度要高一些,但跟有限动画风格相比夸张程度较弱。
Q为英语“Cute”的谐音,本意是可爱的意思。日式动画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幼龄化的面容、放大的手脚比例等非攻击性特征。
欧美风格就是要彰显设计师的个性,美国的话还带有一些商业性,更注重于高科技的融入,比如一些3D的特效,这个对于软件的操作能力是比较高的。
而日本的风格,大多都是人性化的,以一些小清新设计为主,用色彩、空间,以及周围的环境来作为一种创作的思维,动画则大部分是走2D的路线的,对绘画的能力要求很高。
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欧美和日本各式风格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
以上就是【上海交大南洋学院】小编努力整理出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哦。更多课程相关资讯信息请定期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