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角度
在英国,除了特定行业(如医生、建筑师、工程师、律师等)要求应聘者是专业毕业外,其他行业,如银行、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对应聘者的专业通常没有特定要求。后一类公司更关注应聘者的毕业成绩和申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的选择不重要。首先,如果选择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会影响毕业成绩。即使是牛剑毕业,如果拿不到1st或者是2.1的成绩(即*的两类成绩),那么很可能在大公司筛选简历那一关就被排除在外。
其次,各大公司对应聘者在申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十分重视。不同专业的学习方式不同,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是不同的。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还是应该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一个判断,这样就可以通过大学阶段的专业选择和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力。
英国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性是相当强的。
对于大学教育,各个国家的看法不同,比如美国是把大学教育看成基础教育或者是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没有明确专业选择也没有关系,可以通过*年的选课来接触各专业,接下来再选择。
但是英国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专业教育,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高中希望学习的三到四门课程,A Levels(高中)两年内就集中精力专攻这三到四门课程。大学课程又在高中基础之上,所以进入大学的时候,课程已经有一定深度了。
选择误区
我们常见的情况是,从中国来的小留学生们因为英语水平的限制,在选课的时候关注的不是未来的*方向,而是考虑中国学生(而不是自己本身)一般擅长学什么。结果常常是把自己的兴趣特长暂且放到一边,选择保险系数较高的数理化。
如果只是A Levels阶段的学习,上述考虑无可厚非。但关键问题是,A Levels的选课直接影响大学专业的选择。坦白地说,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即便在国内是文科生,在A Levels阶段取得出色的数学成绩还是力所能及的。然而大学却不同,我们都说西方人对数字不敏感,可是诺贝尔数学奖得主却屡屡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中国;也就是说,在大学以后的学习当中,仅靠扎实的基础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经济类学科和商科是中国学生的另一个典型发展方向,笔者也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出身。这类学科自有有趣之处,但很多学生选择经济和商科,是因为这类学科对语言的要求没有纯文科那么高,对数学要求又没有理工科那么高,或者是因为家长会觉得学这类学科毕业后会找到体面的*,而不是因为自己对这类学科感兴趣。
与A Levels阶段无论兴趣特长选择数理化一样,因为保险系数,而不是兴趣而选择经济或者商科也无可厚非。
还有一个事实是从A Levels阶段开始在英国读书,因为语言问题,除了数理化、经济类和商科,确实也别无选择。只是这样的选择会比较遗憾,主要三个原因。*,出国留学成本高,来了以后抱着随大流的心理去学一门自己并不一定感兴趣的专业,有所不值。
第二,现在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不是说我们有一张海外文凭就能找到理想的职业。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为了在英国学习而在英国学习,宁愿牺牲自己的兴趣,费九牛二虎之力学一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
第三,更实际的一点是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大学的学习和今后的*中究竟能够走多远,也会成为一个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留学生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和上述几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想要有更宽的专业选择和发展空间,那么需要考虑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就来英国读书,否则很难摆脱语言水平对专业选择的限制。
该如何选择呢
由于英国学生在上A Levels之前的GCSE Levels最后阶段就面临选课问题,学生在这个阶段就需要考虑未来的*方向。中学也会为学生提供初步的*辅导。
小留学生应该尽可能利用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除此以外,多和老师和其他过来人探讨,听听他们的经验和建议,也可以拓宽视野。
进入A Levels之前不一定要明确具体的*方向。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了解不同行业,考虑自己对哪几方面有兴趣。第二,考虑选择哪些A Levels课程可以培养这些行业所需要的能力。
A Levels的学习过程也是进一步明确*方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除了学好课程外,还考虑一下几点:
其一,学习每一门学科是得心应手,还是比较吃力?学习该学科得心应手或者比较吃力的原因是什么?
其二,是否喜欢该学科,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是自身的(如:个人兴趣)还是外界的(如:老师的教学方式、学校设备)?
其三,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最需要的是哪些能力,和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否吻合?
如果对以上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那么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明确以上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与学校老师、监护人和其他过来人探讨,也很重要。
这的确是一个困惑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尤其是留学在中国日益普遍的情形之下。因此,今天的留学目的性更强,盲从的日渐减少,以上的个人之见也是在留英新形势下的新思考,随后再附上其他几点,与读者分享。